月
薛涛〔唐代〕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细月如钩,一天天变圆,仿佛织成的团扇。
不管是微微细影还是满月团圆,人世间又有哪儿的人在凝望呢?
注释
魄:月始生或将灭时之微光
扇:传班婕妤《怨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和十年(815年)以后,应在《别李郎中》这诗后面。十五月圆之际,引起作者对李程和祖父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写下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董乡哲.薛涛诗歌意释:三秦出版社,2009:18-20.
简析
《月》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描述月亮由钩至圆变化的普遍性,由静态光和形的描写,转到动态扇至团的变化;后两句记述十五月将圆时与人意愿相悖的特殊性。即特殊日的月将圆,到特殊情的“几处看”。全诗由静到动,再由景到情,体现了薛涛作为一个女诗人细腻的写作手法;其中诗意层层推进,逐渐加深,月圆影孑,更突出了思念之情。
赏析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第一句从光、形两方面描写农历月初的月相。其“魄”喻月或月光。而“钩样小”则是从形状上对月亮进行描述。薛涛在此综合运用了两种不同的形容方法,分别从光、形方面对月亮作了近乎全面的细画。一个“依”字又赋予其动感,使得月光月形的变化具有了主观能动性。第二句的“扇”,也是对月的一种形容方式。不但赋情于“扇”,更给予其性格,寄其以希望。从整体上看,第一句呈现的“魄”依“钩”是光与形的整合。第二句的“扇”追逐“机”到达“团”的喜庆图景。旨在强调月复一月由亏至盈的客观规律必然性。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第三句以“细影”,即以柔和的光影喻月亮。俗话说“
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91篇诗文 ► 28条名句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唐代〕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报 一作:送)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李白〔唐代〕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