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唐代〕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此地一别,你我相隔千余里。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
本来正在悲秋,又遇上了分别。
田野的景色笼罩着一层寒雾,山上的光线逐渐黯淡,暮烟升起。
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
注释
百年:一辈子。
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故称秋日为西候。
北梁,北边的桥,代指送别之地。
奉:侍奉,照顾。
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
参考资料:完善
1、
马庆洲,李飞跃,郭金雪编著.初唐四杰:中华书局,2010.03:第40页
创作背景
王勃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西游蜀地,便有了《秋日别王长史》,此诗是与王长史在秋日分别时创作而成的,作者因受恩于长史王长史,故在诗中表现的感激之情,甚至潸然泪下。
参考资料:完善
1、
[唐]王勃著.王勃集:三晋出版社,2008.6:第36页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以寒雾、暮烟衬托离别愁绪,情感低回而沉稳,着重表达作者对王长史的感激之情与惜别之意。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分别之后,诗人前方的路途千里迢迢,对王长史恩情百年难忘。用“千里”、“百年”强调路途之远和时间之长,表明诗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首联写出开阔浩渺的时空,萦绕在诗人心头的离情别绪就像千里之路、百年之时一样绵延不断、浩渺悠长,点题明旨,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蕴含其中。起笔起得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在西候之日诗人悲伤不已,因为与王长史分别,心中的悲伤让诗人想起《楚辞》中那令人神
简析
《秋日别王长史》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说别后,前路迢迢,对王长史恩情百年难忘;颔联直陈悲伤之情;颈联写凄清、寒凉的秋景;尾联再次强调诗人心中感念长史对自己的恩德。此诗以寒雾、暮烟衬托离别愁绪,情感低回而沉稳,着重表达诗人对王长史的感激之情与惜别之意,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115篇诗文 ► 423条名句
古剑篇
郭震〔唐代〕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悯农二首
李绅〔唐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西施咏
王维〔唐代〕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