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杜陵老翁居住在杜陵,年年耕种着一顷多贫瘠的田地。
三月里没有雨水,旱风呼啸,麦苗还没抽穗就大多枯黄死。
九月降下寒霜,秋天来得格外早,禾穗尚未成熟就已干枯发青。
地方长官明明知道灾情,却不上报说明,反而急着横征暴敛,只为求得政绩考核的好评。
只好典当桑树,卖掉土地来缴纳官府的租税,明年的衣食该怎么办呢?
剥去我身上的衣物,夺走我口中的粮食。
虐待百姓、危害万物的人就是豺狼,何必要长着钩爪锯牙才算是吃人血肉?
不知是谁向皇帝上奏,皇帝心生怜悯,知晓了百姓的困苦。
白麻纸上写下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杜陵是地名,即汉宣帝的陵墓所在地,位于如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的少陵原上。白居易这首新乐府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居住在长安市郊的本地农民,他世世代代以耕种为生,守着一顷多的贫瘠田地,过着衣食不足的日子。中国文人的诗歌中,不乏风花雪月的描写,也常有闲情雅致的抒发,但有意识地将农民作为作品主角,并且真正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为他们诉说冤屈、打抱不平的作品,却并不多见。在这一点上,白居易可以说是表现非常突出的一位。他能在诗歌中大声为百姓呼吁、请求保全性命,并非想在题材上追求新奇,而是源于他对朝廷政治前景和国计民生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作者多次将目光投向生活在社
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冬天到第二年的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白居易是在元和三年刚刚担任左拾遗一职的,此时上书力陈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请求朝廷能够及时认真“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白居易的一番忠诚打动了宪宗皇帝,他不但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一道“罪己诏”。可是令白居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只不过是障眼法而已,不管皇帝的免税是否出于真心,但是官吏却是绝不肯照章办事的。白居易对此在悲愤之余,忍不住提笔写下了《轻肥》和《杜陵叟》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