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不必再为贬官南方垂泪千行,今日不正是乘一叶扁舟沿湘江北上吗?
岭猿与越鸟的鸣叫,本会让北人听了心生哀愁;但今日既遇赦北归,又有好友同行,这猿鸟声反倒显得可爱,让人忘却了愁绪。
注释
湘中:指湖南郴州。
张十一功曹:指张署,河间人,是韩愈的好友。十一,是兄弟间的排行。功曹,是州府功曹参军的省称,掌管官员考核以及文化教育卫生诸事宜。
绝徼:偏僻荒远之地,此指广东省和湖南省南部韩、张两人贬官之所。绝,一作“越”。
一叶舟:船如一叶,极言其小。
岭:五岭,具体说法不一,通常指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
韩愈与张署曾一同遭贬,前者任阳山令,后者任临武令,二人皆身处偏远蛮荒之地。彼时前途黯淡、环境恶劣,二人壮志消减,常为仕途浮沉与自身境遇黯然落泪。
后来忽逢大赦,二人得以脱离蛮荒之地北迁。虽对新任的江陵府参军一职心存不满,但重获自由的欢愉更甚,心中满是劫后余生的感慨,整体喜多于悲。离境时,他们不再垂泪于边疆苦地,转而“共泛清湘一叶舟”,结伴赶赴江陵赴任。
诗中“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一句尤为巧妙:猿啼鸟鸣本是孤寂愁苦的象征,此刻在诗人耳中却不见哀意,反倒显得可爱。这种以哀景写乐情的反话正说之法,将内心喜悦衬得愈发真切,足见立意之巧。
此诗作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3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张署同为监察御史,同被贬官。公元805年(永贞元年、贞元二十一年)春,遇大赦同到郴州待命;同年秋,两人同被任命为江陵府参军。这首诗是韩愈、张署同赴江陵途中所作的。
参考资料:完善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445篇诗文 ► 1756条名句
玉鉴尘生,凤奁香殄。懒蝉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缘。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信摽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况乃花心飏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楼上黄昏兮,听风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
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宴,陪从宸旒。奏舞鸾之妙曲,乘画鷁之仙舟。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无休。
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梦相著乎朦胧。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愁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梦相 一作: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