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使用了两个典故,因此显得比较深奥难懂。第一个典故跟汉朝的贾谊有关。贾谊是雒阳(今河南洛阳)人,生活在公元前200—168年之间。据《史记·贾谊传》记载:贾谊才十八岁时,就因为能够写诗做文章而著名。后来被河南太守吴治平推荐给汉文帝刘恒,二十多岁就成了博士,并在一年之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本来深受文帝的器重,打算给他授予公卿的职位,但由于不少高官的反对与毁谤,汉文帝逐渐疏远了他,将他贬为长沙王的老师。贾谊经过湘江时,写了一篇吊唁屈原的诗词,借屈原被谗言所害放逐到江南来比喻自己。他在长沙滞留了四年多的时间,还算幸运,终于被文帝想起来了
《闻籍田有感》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说宪宗命令有关部门的官吏撰写典仪方面的文稿,任务繁重,时间却又非常紧迫;次句是写诗人自认为才华出众,完全能够承担如此重任,但因为滞留永州,没法参与这种重大的祭典活动;三句写贾谊后来都能被汉文帝重新起用,而自己满腹的学问和才识,却不能展示在皇帝的面前;末句以司马谈来比喻自己,心情非常难受。他希望将自己写成的典仪文稿送到宪宗的手里,但又没有真正能够信任与委托的人,帮助自己实现这种愿望。全诗善于用典,可看出诗人那种跃跃欲试、极愿为国分挑重任的积极进取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朝廷不辨忠奸、排斥贤德人士的做法深表遗憾与忧愤的苦闷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