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购碑

  学者欲能书,当得通人以为师。然通人不可多得,吾为学者寻师,其莫如多购碑刻乎!扬子云曰:​“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仲尼、子舆论学,必先博学详说。夫耳目隘狭,无以备其体裁,博其神趣,学乌乎成!若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盖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断非枯守一二佳本《兰亭》​《醴泉》所能知也。右军自言,见李斯、曹喜、梁鹄、蔡邕《石经》​、张昶《华岳碑》​,遍习之。是其师资甚博,岂师一卫夫人,法一《宣示表》​,遂能范围千古哉!学者若能见千碑而好临之,而不能书者,未之有也。

  千碑不易购,亦不易见。无则如何?曰:握要以图之,择精以求之,得百碑亦可成书。然言百碑,其约至矣,不能复更少矣。不知其要,不择其精,虽见数百碑,犹未足语于斯道也。吾闻人能书者,辄言写欧写颜,不则言写某朝某碑,此真谬说,令天下人终身学书,而无所就者,此说误之也。至写欧则专写一本,写颜亦专写一本,欲以终身,此尤谬之尤谬,误天下学者在此也。

  谓又有学书须专学一碑数十字,如是一年数月,临写千数百过,然后易一碑,又一年数月,临写千数百过,然后易碑亦如是,因举钟元常入抱犊山三年学书,永禅师学书四十年不下楼为例,此说似矣,亦谬说也。夫学者之于文艺,末事也。书之工拙,又艺之至微下者也。学者蓄德器,穷学问,其事至繁,安能以有用之岁月,耗之于无用之末艺乎?诚如钟、永,又安有暇日涉学问哉?此殆言者欺人耳。吾之术,以能执笔多见碑为先务,然后辨其流派,择其精奇,惟吾意之所欲,以时临之,临碑旬月,遍临百碑,自能酿成一体,不期其然而自然者。加之熟巧,申之学问,已可成家。虽天才驽下,无不有立,若其浅深高下,则仍视其人耳。

  购碑当知握要,以何为要也?曰:南北朝之碑其要也。南北朝之碑,无体不备,唐人名家,皆从此出,得其本矣,不必复求其末,下至干禄之体,亦无不兼存。故唐碑可以缓购,且唐碑名家之佳者,如率更之《化度》​《九成宫》​《皇甫君》​《虞恭公》​,秘书之《庙堂碑》​,河南之《圣教序》​《孟达法师》​,鲁公之《家庙》​《麻姑坛》​《多宝塔》​《元结》​《郭家庙》​《臧怀恪》​《殷君》​《八关斋》​,李北海之《云麾将军》​《灵岩》​《东林寺》​《端州石室》​,徐季海之《不空和尚》​,柳诚悬之《玄秘塔》​《冯宿》诸碑,非原石不存,则磨翻坏尽。稍求元明之旧拓,不堪入目。已索百金,岂若以此一本之赀,尽购南北朝诸碑乎?若舍诸名家佳本,而杂求散杂,则又本末倒置,昧于源流。且佳碑如《樊府君》​《兖公颂》​《裴镜民》者实寡。小唐碑中,颇多六朝体,是其沿用未变法者,原可采择,惟意态体格,六朝碑皆已备之。唐碑可学者殊少,即学之,体格已卑下也,故唐碑可缓购。

  今世所用号称真楷者,六朝人最工。盖承汉分之余,古意未变,质实厚重,宕逸神隽,又下开唐人法度,草情隶韵,无所不有。晋帖吾不得见矣,得尽行六朝佳碑可矣,故六朝碑宜多购。

  汉分为正楷之源,以之考古,固为学问之事,即诸书法,亦当考索源流,宜择其要购之。若六朝之隶无多,唐隶流传日卑,但略见之,知深变足矣,可不购。

  汉分既择求,唐隶在所不购,则自晋魏至隋,其碑不多,可以按《金石萃编》​《金石补编》​《金石索》​《金石聚》而求之,可以分各省存碑而求之。然道、咸、同、光,新碑日出,著录者各有不尽,学者或限于见闻,或困于才力,无以知其目而购之。知其目矣,虑碑之繁多,搜之而无尽也。吾为说曰:六朝碑之杂沓繁冗者,莫如造像记,其文义略同,所足备考古者盖鲜,陈陈相因,殊为可厌。此盖出土之日新,不可究尽者也。造像记中多佳者,然学者未能择也,姑俟碑铭尽搜之后,乃次择采之,故造像记亦可缓购。

  去唐碑,去散隶,去六朝造像记,则六朝所存碑铭不过百余,兼以秦、汉分书佳者数十本,通不过二百余种,必尽求之,会通其源流,浸淫于心目,择吾所爱好者临之,厌则去之。临写既多,变化无尽,方圆操纵,融冶自成体裁,韵味必可绝俗,学者固可自得之也。秦、汉分目,略见所说《说分》​《本汉》篇中,今将南北朝碑目,必当购者录如左。其碑多新出,为金石诸书所未有者也。造像记佳者,亦附目间下论焉。

  碑以朝别,以年叙,其无稽考,附于其朝之后。有年则书,不书者,无年月也。书人详之,撰人不详,重在书也。石所存地著之,不著者,不知所在也。其碑显者书人名,不显者并官书之,欲人易购也。

  吴碑

  《葛府君碑》​(江苏勾容)

  《九真太守谷朗碑》​(凤皇元年)

  晋碑

  《南乡太守郛休碑》​(太始六年)

  《保母志》​(宁兴三年王献之书)

  《枳阳府君碑》​(隆安三年)

  《爨宝子碑》​(太亨四年)

  按:安帝元兴元年改元太亨,次年复为元兴,四年已改义熙元年。此碑盖在偏远,未知,故仍书太亨四年也。

  《孝女曹娥碑》​(元嘉元年明人传为王羲之书,姑附于此,海山仙馆刻石)

  宋碑

  《宁州刺史爨龙颜碑》​(大明二年,云南陆源,有碑阴)

  《始康郡晋丰县□态造像》​(元褵廿五年山东王氏)

  《高勾丽故城刻石》​(己丑元年,长寿王当刘元嘉六年,宋平壤吴氏)

  齐碑

  《吴郡造维卫尊佛记》​(永明六年,浙江会稽)

  《保佛弟子萧衍造像题字》​(永明二年,四川云阳)

  梁碑

  《太祖文皇帝神道东阙》​(反刻)

  《太祖文皇帝神道西阙》

  《南康简王神道东阙》​(反刻)

  《南康简王神道西阙》

  《临川靖惠王神道东阙》​(反刻)

  《临川靖惠王神道西阙》

  《吴平忠侯萧公神道东阙》​(反刻)

  《吴平忠侯萧公神道西阙》

  《始兴忠武王碑》​(有额有阴)

  《散骑常侍安平王碑》

  《天监五年残碑》

  《鄱阳王益州军府人题记》​(天监十二年,四川云阳)

  《石井阑题字》​(天监十五年,江苏勾容)

  《章景为梁主造佛依碑石像》​(丁未年即大通元年,四川绵州)

  《许善题名》​(大通三年,四川绵州)

  《□□□等造观世音像》​(大通三年,四川绵州)

  《□道□造像》​(□□三年,四川绵州)

  《刘敬造像》​(大同三年,山东福山王氏)

  《赞观音》​(与大通元年石同,四川绵州)

  《释慧影为父母师僧及身造释迦佛像题字》​(中大同元年,浙江石门李氏)

  陈碑

  《斯罗真兴大王巡狩管境碑》​(戊子年,真兴王麦宗陈光大二年也,朝鲜咸兴)

  《赵和造像记》​(永定三年)

  魏碑

  《邑主秦从州人造像王银堂画像题名》​(道武天赐三年)

  《巩伏龙造像》​(大魏国元年,即太武延和元年)

  《定州中山赵褵造像》​(皇兴三年)

  《中岳蒿高罗灵庙碑》​(太安二年,寇谦之书,筱额,阳文,有阴)

  《宕昌公晖福寺碑》​(太和十二年,陕西澄城,有碑阴)

  《孝文皇帝吊殷比干墓文》​(皇构迁中元载,岁御次阉茂望舒)

  《孙秋生造像》​(太和七年。以下为龙门二十品,故合录之)

 《始平公造像》​(太和十二年,朱义章书,有额)

  《北海王元详造像》​(太和十八年)

  《北海王太妃高为孙保造像》

  《长乐王夫人尉迟造像》​(太和十九年)

  《一弗造像》​(太和廿年)

  《解伯达造像》​(太和年造)

  《杨大眼造像》

  《魏灵藏造像》

  《郑长猷造像》​(景明二年)

  《惠感造像》​(景明三年)

  《贺兰汗造像》​(景明三年)

  《高树造像》​(景明三年)

  《法生造像》​(景明四年)

  《太妃侯造像》​(景明四年)

  《安定王元燮造像》​(正始四年)

  《平乾虎造像》​(正始四年)

  《道匠造像》

  《齐郡王祐造像》​(熙平二年)

  《慈香造像》​(神龟三年)

  《优填王造像》

  《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永平二年,太原典签王远书)

  《左援令贾三德开复石门题记》

  《司马元兴墓志》​(永平四年)

  《郑文公碑》​(永平四年,郑道昭书,有上下二碑)

  附云峰山石刻四十二种(不列详)

  《仙和寺造像》​(永平四年)

  《杨翚碑》​(延昌元年,直隶唐山,有额)

  《司马景和妻孟敬训墓志铭》​(延昌三年,河南孟县)

  《刁遵墓志铭》​(熙平元年,直隶南皮张氏)

  《兖州贾使君碑》​(神龟二年)

  《赵阿欢造像》​(神龟三年)

  《司马炳墓志铭》​(正光二年)

  《张猛龙清颂碑》​(正光三年,有额有阴)

  《樊可憘碑》​(正光二年)

  《郑道忠墓志》​(正光三年)

  《马鸣寺根法师碑》​(正光四年,有额)

  《高贞碑》​(正光四年,篆额阳文)

  《泾州刺史陆希道墓志盖》​(正光四年,篆书)

  《鞠彦瑽墓志》​(正光四年,有盖)

  《李超墓志铭》​(正光五年)

  《吴高黎墓志》​(孝昌二年)

  《六十人造像》​(孝昌二年)

  《刘玉墓志铭》​(孝昌三年)

  《张玄墓志》​(普泰元年)

  《元匡造泗津桥堰石人题记》

  《皇甫驎墓志》

  《残碑□军司马治外兵曹张显□题名》​(碑侧有邑子赵轨等残字)

  《残碑豆陵苟邑题名》​(有碑侧)

  《兰献伯高怀玉题名》

  《韩显祖造像》​(永熙二年)

  《元苌振兴温泉颈》​(篆额、阳文)

  《惠辅造像》

  《张法寿造像》​(天平二年)

  《嵩阳寺伦统碑石铭》​(天平二年,隶书篆额)

  《司马昇墓志》​(天平二年)

  《法显造像》​(天平三年)

  《法坚法荣二比丘僧碑》​(天平四年,山东泰安)

  《李宪墓志》​(元象元年,直隶保定)

  《高湛墓志铭》​(元象二年)

  《禅静寺刹前敬使君铭》​(兴初二年)

  《惠诠造像》​(建义元年)

  《李仲璇修孔子庙碑》​(兴和三年,王长儒书篆额)

  《张奢碑》​(兴和三年,灵寿埠安村寺)

  《王盛碑》​(兴和三年)

  《王偃墓志铭》​(武定元年,有篆盖)

  《朱永隆唐丰等造天宫碑》​(武定三年,河南)

  《邑王敬造石像碑文》​(武定六年)《义桥石像之碑》​(武定七年,有侧有阴)

  《冀州刺史关胜诵德碑》​(武定八年)

  《源义虎曾孙磨耶圹头祗桓记》​(武定八年)

  《王僧碑》

  北齐碑

  《邑子曹师石象碑》​(天保三年)

  《崔頠墓志》​(天保四年)

  《西门豹碑颂》​(隶书)

  《并州主簿王璘妻赵氏墓志》​(天保六年,有额)

  《赵郡王修定国寺碑》​(天保八年,有额)

 《朱氏造像》​(天保八年,有大字小字二碑)

  《夫子庙碑》​(乾明元年,隶书,篆额)

  《比丘僧邑义造像残记》​(乾明元年,有侧)

  《隽修罗碑》​(皇建元年,有额)

  《石柱颂》​(太宁二年,八面隶书)

  《云门法勤禅师塔铭》​(太宁三年)

  《天柱山铭》​(天统十年,郑述祖撰书)

  《姜元略造像》​(天统元年)

  《房周阤墓志》​(天统元年,山东潍县郭氏)

  《魏元预造象》​(天统元年)

  《邑义六十人碑颂》​(天统五年隶书)

  《百人造象记》​(天统五年,碑长丈余,甚完好,瘦硬中有德气,登善之祖也)

  《赵崇仙造象》​(天统六年)

  《定州刺史邹珍之碑》​(隶书有侧)

  《映佛岩摩崖》​(武平元年)

  《陇东王感孝颂》​(武平元年,梁恭之隶书)

  《朱岱林墓志铭》​(武平元年,有额)

  《道略五百人造像》​(瘦硬完好,齐碑上品)

  《晋昌王唐邕写经碑》​(武平三年,隶书)

  《临淮王象碑》​(武平四年,隶书)

  《功曹李琮墓志》​(武平五年,有侧)

  《灵塔铭》​(武平五年)

  《等慈寺残碑》​(武平五年)

  《尼圆照造像》

  《报德象碑》​(武平六年,释仙书)

 《马天祥造像》​(武平六年)

  《陈留太守墓志残石》​(是石出土,拓一纸,复埋之,海内无二本,姑附录之)

  《豫州刺史梁子彦墓志》​(武平)

  《张思文造像》​(承光元年)

  《公孙文哲造像》

  《华严经菩萨明难品》​(有千余字,腴整)

  《鼓山石经》

  北周碑

  《强独乐树文王碑》​(元年丁丑)

  《贺屯植墓志》​(保定四年)

  《西岳华山庙碑》​(天和二年,赵文渊书,篆额)

  《曹恪碑》​(天和五年)

  《时珍墓志》​(宣政元年)

  《光州刺史宇文公碑铭》

  《李峻卜居记》​(建德元年)

  隋碑

  《豆卢通造大像记残石》​(开皇二年,直隶正定府崇因寺)

  《赵芬碑残石》​(开皇五年,二石)

  《仲思那卅人造桥碑》​(开皇六年,有额)

  《龙藏寺碑》​(开皇六年)

  《王辉儿造像》​(有《穆子容碑》气)

  《石窟寺修佛经石像碑》​(开皇十三年)

  《曹子建碑》​(开皇十三年)

  《惠云法师墓志》​(开皇十四年)

  《巩宾墓志》​(开皇十五年,篆盖)

  《荆孝礼墓志》​(开皇十五年)

  《贺若谊碑》​(开皇十六年,篆额)

  《李氏像碑颂》​(开皇十七年,篆额)

  《通张妻陶墓志》​(开皇十七年)

  《美人董氏墓志》​(开皇十七年)

  《安喜公李使君碑》​(开皇十七年,篆额)

  《龙山公臧质墓志》​(开皇二十年)

  《澧水石桥累文碑》​(开皇囗年,篆额)

  《青州胜福寺舍利塔下铭》​(仁寿元年,孟弼隶书,有额)

  《孔文宣灵庙碑》​(仁寿元年,隶书,篆额,完好)

  《信州金轮寺塔下铭》​(仁寿二年)

  《苏慈墓志铭》​(仁寿三年)

  《邓州大兴国寺舍利塔下铭》​(仁寿二年)

  《曹礼墓志》​(磨崖仁□□年)

  《仪同王君墓志》​(大业元年,直隶定州)

  《刘珍墓志》​(大业二年,隶书,有侧,有铭)

  《唐高祖为太宗造像》​(大业二年)

  《吴俨墓志》​(大业四年,篆盖)

  《宁贙铭》​(大业五年,有额)

  《修孔子庙碑》​(大业七年,隶书,篆额)

  《李君辩造像》​(大业七年)

  《姚辨墓志铭》​(大业七年,欧阳询书,宋人重刻)

  《元智墓志铭》​(大业十一年)

  《太仆卿夫人姬氏墓志》​(大业十一年)

  《宋永贵墓志》​(大业十二年)

  《隆山郡胜业道场碑》

  《德阳公梁公碑》​(篆额)

  《河东首山郡胜业道场舍利塔铭》​(篆额)

  《青州藏碑残石》

  《李靖上西岳文》​(宋人伪作,然董逌以为大业末年,则亦出土久矣)

  《曹文宗残碑》

  《冈山摩崖》​(魏、齐、周、隋皆有摩崖,而齐尤多,包慎伯所称《般若经》即云摩崖中也,今附于末焉)

  《尖山摩崖》

  《铁山摩崖》

  凡所次目,皆为穷乡学子,欲学书法,未知碑目言之。若大雅宏达,金石名家,扇欧、赵之余风,集琳琅之万品,诸朝著录,旁采辽、金,内地网罗,远洎蕃外,自能著书,无烦芹献。凡所著目,约之已甚。若犹畏其繁多,虑披采之不易,临写之难遍,杂冗乱目,无从下手,则更择其精者。若碑品之所列,流派之所论,选举既严,别白益审,必当尽购而熟观之。若诸碑之未见,家法之未熟,而遽欲言书,书乎书乎,匪吾攸闻。

完善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