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卷一·通论·教养第十一

  太古之世浑浑噩噩,民生其间,穴居野处,饮血茹毛,饥起倦息,安然无为,不异禽兽。迨世代叠累,而人民滋息,境内之物不足供,则必迁地就食,弋猎为粮,先从其易者取之;至易者尽,则难取者亦必思设法以致之。由是而智巧出矣。举凡手足之力所不及,必用法以助之。兽之猛者,用金革以杀之;鸟之飞者,用弓矢以射之;鱼之潜者,用网罟以罗之。其金革、弓矢、网罟之器,愈制而愈精,愈用而愈密,则少者、愚者必不如老者、智者焉。于是老者、智者必授其精巧之法于少者、愚者,以为觅食之具矣,此教养之道所由兆基于蓁莽之世也。及其后,生齿日繁,物类渐少,猎食不易,奔驰艰苦,时则有智者出焉,因天地生息之理,而教民以稼穑、畜牧之事。诸事兴,则民日取给而有余,遂无弋猎奔逐之劳,少迁徙流离之苦。始得族聚而群居,日渐积而成国。由此人事日增,交际日广,有圣者起,为之开物成务,为之草创经营,衣食、宫室、人伦、政治日臻美备。此又教养之道所由著于草昧初开之世也,然则教养之端由来尚矣。

  我中国文明,开寰宇之先,唐、虞之时已臻盛治。迄乎三代,文化尤隆:设学校以教士,授井田以养民。其时庶物咸熙,人怀帝德,猗欤盛哉!夫天生民以教养,托之于君,故有国家天下者,其责无过于教养。降及春秋,群雄竞伯,人各自私,生民涂炭,教养之道荡然无余。然而去古未远,遗风尚在,教养虽失于君师,而民间犹能自教自养也。暴秦崛兴,焚书坑儒,务愚黔首。明季制艺之科,专图锢蔽天下之人材。后世因之,则民之自教自养亦有所扰累矣。迨至蚩蚩失教,其不复等于禽兽者几希。为之俑者,初以天下之多事,皆豪杰为之也。遂谓天下人可愚不可智,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庶我之大业可世守。故凡能开人聪明、启人知识之事,悉欲抑而屏之。此三代以下,人材不世出,民生所以日促也。悲乎!

  横览环球各邦,其国运之隆替,莫不系乎人材;而人材之盛衰,莫不关乎教化。其教养有道者,勃然以兴;教养失道者,忽然以亡。试观英、德、法、美诸邦崛起近世,深得三代之遗风:庠序学校遍布国中(读书则智,不读则愚;智则强,愚则弱。德国之民读书者百之九十五,美国之民无不读书,宜其富强如是之速,阿洲之民未闻读书,宜其全洲为各国所分裂也)​,人无贵贱皆有所教。凡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于学校之中,使通国之人童而习之,各就性质之所近而肆力焉。又各设有专师,循循指导,虽理至幽微,事至奥妙,皆能有法以晓喻之,有器以窥测之。其所教由浅而深、自简及繁,故人之灵明日启,智慧日积,而人材济济,国势以强也。是故人材众则百事兴,举凡机器、制造、轮船、火车,皆巧夺天工,日新月盛,而农政、商务亦日增新法,日为推广。市无游民,廛皆食力,如是则士得教而民有养;甚至疲癃残废、贫老孤婴,亦皆有院以恤赒之,无一夫不得其所:此教养有道,而英、德、法、美诸邦勃然隆盛也。

  又观印度、安南、缅甸、暹罗诸国,上失教养之方,下无奋兴之士,繁法严刑,横征暴敛,无异虐秦。贿赂公行,买官鬻爵,奸恶诈伪,上下相蒙,加之河渠不治,田畴日芜,士无所学,民多好闲,农工废业,商贾乏资,百姓流离,盗贼遍野。此其教养失道,国势陵替,而先后沦亡,如出一辙也。

  谚曰:​“前车之覆,后车之戒。​”我中国教养之道,自三代以后渺矣无闻,政治民风江河日下。方今时事日非,国势益促,外有强邻环视,内有伏莽堪虞。倘仍因循苟且,粉饰欺蒙,而不上下一心,力为图治,亟行教养,则他日之事,岂忍言哉!夫以上古游猎之时,耕牧之世,犹尚教养,况于今日地球之中已患人满,弋猎固无以为粮,而耕牧犹虞不给,教养讵可废乎?故西人广求格致,以为教养之方。盖世界由弋猎变而为耕牧,耕牧变而为格致,此固世运之迁移,而天地自然之理也。顾格致为何?穷天地之化机,阐万物之元理,以人事补天工,役天工于人事。能明其理,以一人而养千万人可,以一人而养亿兆人亦无不可。我中国生齿四万万,人民甲于五大洲,子此元元,可不亟图教养之方哉?今日之计,宜变制艺之科,兴格致之学,多设学校,广植人材,遍兴工艺厂,收养穷民,学校多,人材愈出,士、农、工、商无不胜人。工艺厂多,收养穷民,授以一艺,则国无游民,自然生之者众,食之者寡,藏富于民,抽捐亦易。奈何当道厚外薄内,既失保护、又无教养,只知赋敛,且贱视工商,鄙视武夫。纵见西人教养善法,心悦诚服,亦不肯悉心仿办,必改头换面,以为因地制宜。其实吝惜小费,或经办从中渔利,以致所授不全,所学不精也。开诚布公,与民更始。庶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复还也。

  附录 李提摩太《转移积患养民说略》

  欧洲各国于十四年中,共得非洲土地六百余万英方里,较之中国十八省尤多三倍。一则以能养民而辟地,一则以不能养民而失地,诚以民为邦本,养与不养,即国家之强弱盛衰系焉。然养民之道,必自讲求新学始。观于近数百年欧洲各国,君、相奖劝于上,师儒教育于下,无不取益国便民之实学,以资考究。故兵日强,国日富,技日巧,器日精,骎骎乎开疆拓土,有席卷囊括、包举宇内之概。若中国则地大物博,向为亚洲最古之邦,文治武功,彪炳千载。独无如时势有升降,风会有变迁。今既广开海禁,琛赆所通殊方异域,至于九万里。苟犹胶守成法,不思达变通权,岂非甘居人后、自昧先机耶?

  论者谓中国习俗相沿,积重难返,恐非一时遽能改易。然果能奋发有为,幡然变计,自强不息,握要以图,则中国转机之易,当在指顾间也。其事维何?厥有三端,请试言之。

  夫学问者,经济所从出也。太史公论治曰:​“法后王,为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愚以为在今日又宜鉴诸国。诸国同时并域,独能自致富强,岂非相类而易行之,尤大彰明较著者乎?如以中国之声明文物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又善者哉!且通市数十年来,西国各使臣来华,不独能通西瀛各国语言文字,并能习学中华语言文字者甚多。其尤者能读中国经、史,于章奏、吏治、舆地、民情类能言之,而华官之于彼国,则懵然一无所知。相形之下,能无愧乎?于是乎交涉要事,不得不寄耳目于他人,词气轻重缓急,辗转传述,失其本指,往往以小嫌酿大衅。无他,皆语言文字不通之弊耳。为今之计,中国士子第一宜习学西国语言文字,于诵读经史之暇,兼营并骛。国家再能推广以西学取士,使天下黉序诸生,无不明习中西之学,将来人材辈出,四海同文,凡一行作吏之人,莫不通达治体,洞悉根源。设遇紧要事件,彼此立谈可决,其利益岂浅鲜哉?此通晓西国之语言文字,可为中国转机者一也。

  査光绪十三年,御史陈琇莹奏请以算学取士,当经奉旨准行。夫九数居六艺之一,​《周礼》以之兴贤能、明算例,六科之中,唐制以之程选举,是算法本当肄习,不可废置者也。特算法仅为制造、测量之要务,而欲求人材,收实效,具经天纬地之能,兴利国益民之事,非精求格致之学不可。盖格致之学所包者广,如算学、光学、化学、重学、电学,以及天舆、地球等学,无非在格致之中,故西国之讲求治术者,必以格致为先。英国近五十年来,商贾通行,财货充溢,进款数目较前加多三倍,皆得力于格致之学居多,足见格致之学有益于国计民生匪浅。中国诚能推广算学取士之法,别为格致一科,兼于各省、郡中广设格致书院,使天下士子群知向慕。日积月累,由浅入深,吾知数年之后,必能窥其秘龠,中国之兴可立而待也。此讲求格致之学,可为中国转机者一也。

  《传》称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安国曰:九州之志,谓之《九丘》​。​《诗》则列十五国之风。孔子作《春秋》​,取于百二十国宝书。郑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子产能举实沈、台骀之故。伊古儒者,未有不博古而兼通今,综上下纵横以为学者也。乃今中国之自命为通儒者,以洋务为不屑,鄙西学而不谈,语曰:​“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夫所贵乎儒者,岂拘拘于制艺章句,即谓治国平天下之道尽于是乎?况今通商立埠,五洲各国聘问往来,与古之列国何异?同居地球之中,而顾可于彼都之风气、政事茫然弗习耶?故今之士子,不独宜读中国古圣贤书,即五洲各国要书,亦莫不宜童而习之,将来旁通曲证,斐然有成。集五洲才人之心思,为我一国之利益,行之既久,自可收其实效矣!此习知五洲之事,可为中国转机者一也。

  总之,今日识时务者,莫不以肄习西学为自强之道。然西学根本,必以语言文字为先,虽不必数十国尽能了然,而英、俄、德、法四大国,实不可偏废。其次则格致之学,再次则五洲之事。循序渐进,融会贯通,朝廷以此设科,乡塾以之授业。在目前,中国京外各巨公之洞达时势者,不过数十人,而老成凋谢,朝廷每有才难之感。若果如此办理,吾知一转移间,十年之后,中国二十一行省庠序之士,莫非熟悉洋务之人。将来学优则仕,分职设官,大之为旋乾转坤之手,小之亦随机应变之才。此外保障茧丝、折冲樽俎者,更无论矣。上以此求,下即以此应。如中国幅员之广,人才之众,竭其聪明智力,何难驾出西人上哉!

  粤稽《书》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则养民诚古帝王之急务也。距越数千百载,生齿日众,几有人满之虞。而水旱荐臻,虽有自古养民之法,终不敷用。此因革损益,随时变通,所以贵有其人也。况时至今日,生齿更繁,加以连年饥馑,河患频仍,菽粟不给。凡赖一身谋衣食者,大抵不保室家,流离转徙,死于沟壑。由是观之,泰西养民之新法,不诚大有关于五大洲哉!试取而申论之:查欧洲百年前,地少人稠,一年所产不足养民,再加以水旱之灾,即不免流亡饿殍。其情形与中国同。后有人思得养民新法,则无是虞矣。

  新法维何?一曰造机器,二曰省脚价,三曰设信局、报馆,四曰和约、通商,五曰各国置领事官,六曰各国通信局,七曰国家助商贾,八曰商贾立会,九曰五洲各货比较厂,十曰商贾学塾,十一曰机器学塾,十二曰海口关税。试详述之:

  一、造机器以便制造也。自制机器以后,凡工匠四十兆人,可作千兆人之事。其省工价有如此者。

  二、省脚价。夫制造诸货,必须运售之速,倘运售艰难,亦不能养人也。故修建铁路、轮舟,以通水陆之运,则脚价省数倍矣。无论远近,皆可运售,则货价之贱亦从同。试尝核计,每人每年所用货物,可省银十六两之谱。养民之便何如也?

  三、设信局、报馆者。盖无信局则远近诸货之价,不能预知而为之备。倘商人自命善走者侦探,则所费较信局多三百倍,故国家代立信局,以便各商之通信焉。每函无论远近,只费英金一辨士,约合华钱二十文,省何如之!商人既省,则信件必多,而信局且亦获利。报馆之设,将远近货物之价皆载于报,以便商贾著先鞭焉。

  四、和约通商者。缘本国各章程,既有益于本国各生意,因思章程既立,行之愈广,生意之益处愈大。若能推行各国,生意之益处不更大乎?所以各国共立约通商,以通五洲之运售,彼此俱得益焉。

  五、立领事官者。盖各国既通商来往,不能无交涉龃龉之事。故各国皆设领事,以保护本国之商,并为设法以广利源。

  六、各国通信局者。缘本国既设信局,周知远近之货价,商民皆大获益矣,而五洲各国未通,犹有憾焉,故又立各国通信局。其信件每函止费五六十文,无论大埠小村,不数日皆可送到,便何如也?

  七、国家助商人。盖国家共议何等生意可便百姓,即劝谕商人开设,并且资助之,或买股份使立大生意,如开各矿、各厂之类是也。

  八、商贾立会者何?盖凡立生意,必须筹度经营,处处周密。然一人之识见未周,众人之共议乃至。必集思广益,以助不逮。故立会聚议以合办,或上禀国家,或旁通他处之会议妥,著书刊印,以便诸人快睹。

  九、设五洲各货比较厂者。缘欧西各国大半皆有博物院,以备读书人开广见识,内排古今各物以新耳目,真有素所未睹者。而商人亦设博物院,聚五洲各国土产,排列比较,以备购取。凡大埠皆有此院,诸商借以广见闻焉。

  十、曰商贾学塾者。商贾之事,原非一朝一夕所能习,故延名人著书,专讲五洲大生意如何办理之法,令人读而习之,以备将来为商之用。

  十一、曰机器学塾者。缘机器有大小,工匠亦有大小,亦聘名人著书,讲明大小制造之法,故除正学以外,又有技艺专门之学,设塾训诂,令人习之,以备他日制造之材。

  十二、曰关税者何?盖关税之设有二说:或谓加税可以富国者,或谓税重则诸商裹足不前者。之二说皆似也。然试举二国以比较,则效验可知矣。今惟美国加重税,而英国则除烟酒以外,大概皆免税,故诸商皆麇集于英,即此可知加税之利否也。

  凡此胪列,皆西国近一二百年内所得养民之新法。然此十二条,皆相连不可缺一,故自立此章。以后凡幽僻未垦之地,今皆已有人垦种矣;前此粮米一切不敷用者,今则满囷满仓,而且价极贱。即前此凶年一遇,不免饿殍者,今则往来运售,各国皆通,绝无甚贵甚贱之苦,而何有饿殍哉?凡有国家而具爱民之心者,盍留意于是法乎!

  按李氏论泰西教养诸法甚善,我国未能仿行,民智未开,生计日绌。华官但知取民,不知教养,以致无业游民待哺嗷嗷,触目皆是,弱者填沟壑,强者为寇盗。胡文忠云:饿毙与犯法等死耳。饥寒交迫之时,苟有可以偷生不至遽死之处,无怪其铤而走险。我不能禁民之不为寇盗,又何能禁民之不供他族役使乎?为丛驱爵,窃为当道寒心焉!

完善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