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出自唐代高适的《营州歌

译文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十岁就能骑马奔跑。

注释虏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千钟:极言其多;钟,酒器。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赏析诗人抓住了打猎、骑马等动作细节,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原文

高适 高适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狐 一作:皮)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奚、契丹少年十岁就能骑马奔跑。

注释
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厌(yàn):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狐裘(qiú):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蒙茸(róng):裘毛纷乱的样子。语出《诗经·邶风·旌丘》:“狐裘蒙戎”。“茸”通“戎”。
城下(xià):郊野。
虏(lǔ)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千钟(zhōng):极言其多;钟,酒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唐代东北边塞的营州,原野遍布丛林,水草丰美茂盛,各民族杂居于此,以放牧打猎为生,民风崇尚勇武,性情粗犷奔放。高适这首绝句宛如一幅风情速写,满含边塞生活的独特意趣。

  以中原的文化视角来看,身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周边的原野上打猎,或许显得如同粗野的儿戏;但在营州,这些都是日常景象,恰恰体现了当地的风尚习俗。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受牧猎骑射之风的熏陶,养成了嗜酒豪饮的习性,练就了策马奔腾的本领。即便是边塞城镇里的少年,也沉浸在这样的风尚中,养成了这般性情,忍不住要在城镇附近肆意打猎。诗人正是捕捉到这看似儿戏的城下打猎场景这一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向往原野的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于天宝中出塞燕赵从军,通过边塞所见所感写成此

参考资料:完善

1、 刘常编著·高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

简析

  《营州歌》是一首七言绝句。此描写边塞地区尚武风气,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北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形象,显示出他们的生活风貌和豪放性格,赞扬了他们豪迈勇武的精神。此诗体现了胡汉民族之间精神文化的摩荡和融合,透露出刚健、雄浑的民族气息,在唐代边塞诗中别具一格。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46篇诗文 ► 480条名句

猜您喜欢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