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责子》
译文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饮酒莫论理。
注释天运:天命,命运。苟:如果。杯中物:指酒。
赏析此句语言风趣幽默,诗人将儿子一一数落了一番后,感到很失望,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意谓假若天意真给了他这些不肖子,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还是喝酒吧。
原文
陶渊明《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白发披散在两鬓,身体也不再结实硬朗。
虽然有五个儿子,却全都不喜欢读书学习。
阿舒已经十六岁,生性懒惰,无人能比。
阿宣快到十五岁,却不喜欢读书、作文这类事。
雍儿和端儿都是十三岁,竟然连数字六和七都分不清。
通儿将近九岁,整天只知道找梨子和栗子解馋。
要是天命真的如此,那我就姑且先饮下这杯酒。
注释
责子:对儿子的责备、批评。
被(pī):同“披”,覆盖,下垂。
鬓(bìn):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
肌肤:指身体。
实:结实。
五男儿:五男儿
创作背景
这首
诗大约作于东晋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当时
陶渊明四十四岁。陶渊明写过《命子》,晚年又作《与子俨等疏》,部分诗篇也流露了亲子之情;在感到五个儿子都与自己的期望相距较远时,又写了这首责子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9-181
2、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
赏析
这首诗先写自身的衰老之态:“白发覆两鬓,肌肤不再丰实。” 这两句刻画老态十分贴切,尤其后一句提及自身肌肤松弛、不再饱满,这样的表述鲜有他人道出。紧接着转而写儿子们不成器:“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先总述五个儿子都不喜好读书,缺乏上进心,随后再逐一分述细节。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舒是长子,已然十六岁,却极为懒惰,无人能及。“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阿宣为次子,即将年满十五岁,正到 “志学” 之年,却不喜好研习文墨,此处暗含双关,明明该立志向学,他却对文术毫无兴趣。“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雍、端两个孩子都是十三岁,却连基本的数字都认不全,连六和
简析
《责子》是一首五言
诗。诗中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诗人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励他们能好学奋进,成为良才,流露出诗人对儿子的骨肉深情,反映了他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全诗感情深厚率真,语言风趣幽默,这是带着笑意的批评,亦是诗人为父的舐犊情深。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7篇诗文 ► 1327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