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译文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
注释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赏析此句描写了诗人秋夜在桃花源赏月的情景,见皎洁纯净的月亮,诗人的心也悠闲宽松下来,展现了一个宁静幽微的境界。
原文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翛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輧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红尘俗世中看见明月,心都能静下来;何况是在清冷的秋日,置身这桃源仙府之间。
月光如凝结的清辉仿佛寒露轻轻坠落,此时我正站在山的最高处纵览全景。
青天澄澈无云,连风也不曾兴起;山上有挺拔的青松,山下有流淌的碧水。
一眼望去,世间万物都显得超脱自在,天空高远,大地辽阔,视野延伸至千万里之外。
道士引我登上道坛,我向着虚空遥遥礼拜,邀请真正的仙官降临。
神仙的云车将要降下,天上的星斗随之摇动;仙乐响起,清冽的曲调让人肌骨寒肃。
金色的霞光渐渐明亮,从东方缓缓升起;月亮已向西倾斜,影子也渐渐缩短,我仍频频回望这月下美景
赏析
全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为一韵,每一韵又构成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描绘桃源赏玩月色的情景,既有月色的景致,也有赏玩的意趣;第二段刻画八月十五的夜色,借月光皎洁照耀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明月的皎洁;第三段展开浪漫想象,抒发飘飘欲仙的感受,情感从景致中自然生发,毫无刻意之感;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拉回现实,描写日出月落的景象,进一步围绕 “绝景良时” 抒发心绪,还隐约透出桃源一别后,难再重游的惋惜之意。全诗的景物随时间推移而变化,情调也跟着景致转换而改变,读来有起伏跌宕的韵律感。
从表面来看,这首诗可归入游仙诗一类,将中秋之夜描绘得如同梦境一般虚幻美妙。尤其是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
创作背景
这首
诗《
刘禹锡集笺证》《刘禹锡年谱》均作朗州司马任上作;《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作朗州司马早期;《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作元和二年。此诗后附刘蔇题记:“叔父元和(按:当为贞元之误)中征昔事为《桃源行》。后贬官武陵,复为《玩月》作,并题于观壁。尔来星纪再周,蔬牵复此郡,仰见文字暗缺,伏虑他年转将尘没,故镌在贞石,以期不朽。大和四年(830),蔇谨记。”“星纪再周”,每周为十二年,再周为二十四年,如此推算,此诗当作于元和二年(807)。从题记中还可得知,刘禹锡曾于此年中秋夜在桃花源赏月,并在桃花观的墙壁上题写此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1]肖献军,赵晓岚.刘禹锡湖湘诗歌系年辨正二十则[J].湖湘论坛,2010,23(05):102-104+112.
2、
孙丽·刘禹锡诗全集·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8
3、
应国斌·桃源佳致 沅澧流域古文化研究之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简析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是一首七言古
诗。这首诗四句一韵一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随时而变,情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802篇诗文 ► 591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