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捻琵琶,缓捻琵琶。
出自宋代汪元量的《一剪梅·怀旧》
十年愁眼泪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一团燕月明窗纱。楼上胡笳,塞上胡笳。
玉人劝我酌流霞。急捻琵琶,缓捻琵琶。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十年来,我总含着满眶的愁泪。今天思念家乡,明天还是思念家乡。北地的月色,照亮了窗纱。楼上传来胡笳的悲声,边塞也飘来胡笳的悲声。
当年那位佳人,曾劝我饮下杯中的美酒。她手指快速搓转弹琵琶,又慢搓转弹琵琶。自从那次分别后,我们便各奔天涯。我想折一枝梅花寄给她,又转念:还是别寄梅花了,怕不知寄往何处。
注释
巴巴:形容心情迫切。
燕月:燕地之月,北方的月亮。
塞上:泛指北方。
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仙酒名,泛指美酒。
捻(niǎn):琵琶弹奏指法一种,用左手按弦在柱上左右捻动。
寄梅花:古人有折梅寄远
赏析
这首词通篇抒发着作者的家国情怀与思乡之愁。开篇以 “十年” 起笔,鲜明地凸显出时光的漫长。词人将这漫长的时间背景,与一双满含愁绪的泪眼交织融合,构成了一个耐人品味、触动人心的复合意象。古人曾言 “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此处词人便借这 “阿睹”(指眼睛),将自己无尽的愁怨与哀伤尽数传递,让词作开篇便破空而出、先声夺人,牢牢牵动着读者的心弦。
“今日思家” 这两句,点出了十年来愁绪萦绕心怀、难以展露笑颜的原因。“今日思家,明日思家”,道出了十年来每天期盼归家、却每天盼而不得的无奈。词人被这份长年累月、遥遥无期的思乡之情折磨,愁苦到了极点,整夜无法入睡,抬头望去,眼前只有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
汪元量以善琴事谢太后、王昭仪。宋亡,随三宫留燕。与幼主及谢太后等被迁往来于上都和大都之间达十余年。此词称“十年”,又有“燕月”,词人与幼主等自上都回大都后所作。词人被北迁燕地时在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此正好十年。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筱云 韦风娟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词曲卷 (1) 》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935页
简析
词的上片前三句,从总体背景落笔,写十年间悠长的愁思。后三句从细节入手,写不眠之夜的痛苦;下片从“思家”转为怀人,先回忆离家时的情景。再想到寄上一枝梅花,以慰孤凄之心,但早已物是人非,又往哪里寄梅花?纵然知道寄往何处,寄去也毫无益处。全词采用复沓的形式,用以表达词人那种欲说而无从说起的愁绪,深沉而低徊往复、长久积郁的乡思,可谓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581篇诗文 ► 82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