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出自唐代岑参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译文置身万里之外报效朝廷,自己并无任何追求贪恋。
注释奉:接受并执行。
赏析此句揭示出骑者的内心世界,以身许国,公而忘私,表达了诗人对骑者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的赞赏。
原文
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驿馆连绵,驿骑奔如流星,
黎明自长安启程,日暮已越陇山巅。
陇水呜咽入耳,满是愁绪,教人不忍细听。
一路风沙覆马汗,晨昏雾露湿衣衫。
西来谁家儿郎?自称新立战功受封,
上月自安西启程,一路疾驰无半刻停留。
都护尚未抵达驻地,启行时还在西州之侧,
十日横越浩瀚瀚海,狂风卷沙从朝至暮。
战马踏过碎石路,四蹄染血溅落征途。
远赴万里报效家国,心中无半点贪求,
非不知边塞艰险困苦,岂会为妻儿谋私念。
边塞山口明月初升,清辉先洒向高城关,
溪声伴着松涛,静夜中飕飕
创作背景
天宝八载(749),
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这首
诗即为诗人赴安西途中所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0-175
简析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是一首五言古
诗。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六句叙述离长安西行情景;中间十六句叙述路遇宇文判官情景;最后八句叙述夜宿陇山情景。这首诗语言平易自然、情感深切真挚,歌颂宇文氏为国从军,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抒发了高扬的乐观无畏精神,生动展示出当时戍边将士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
赏析
全诗以诗人初过陇山的行程为脉络,大致分为三层:开篇六句叙离京西行情景,中间十六句记路遇宇文判官及听闻的边地境况,末八句写夜宿陇山的所见所感,三层衔接自然,情调起伏间尽显初赴边塞的复杂心绪。
开篇从西赴边关的急切与悲慨落笔。“一驿过一驿”既显路程遥远,又暗透行进之速;“驿骑如星流”以比喻具象化驿骑的飞驰,二者相衬,将奔赴边关的紧迫感写得鲜明。再以“平明发咸阳,暮到陇山头”补充——从黎明离京到日暮抵陇山,短短两句勾勒出时空跨度,进一步强化急切感。紧接着,笔锋转向心绪:“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陇水自古便与行役之悲、思乡之痛相连,《陇头歌辞》中“陇头流水,鸣声呜咽”的愁绪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414篇诗文 ► 502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