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欧阳修的《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译文
秋水湖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女子正在采莲。轻盈的罗袖,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现。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
鸂鶒滩头临近傍晚风浪越来越急,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注释
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用越女泛指美女。
轻罗:质地轻软而薄的丝织品。
钏(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穿起来做成的镯子。
鸂鶒(xīchì):是一种类似鸳鸯
这首词以通俗直白的语言、鲜活生动的形象与明快流畅的节奏,曲折而深切地展现了越女采莲的动人场景。词中境界朦胧恍惚,引人无限遐想,曲终之后余味仍在,这正是其精妙之处。
开篇三句便点明了人物身份与活动场景,仿佛能让人看见一群少女在秀丽的荷塘中,用灵巧的双手采摘莲花的画面。
她们的衣着与文献记载颇为吻合, 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六《乐考》记载,宋代教坊设有采莲舞队,舞女们皆 “衣红罗生色绰子(套衫),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执莲花”。此处词人仅选取舞女服饰的一部分来描写,便将她们轻盈优美的身姿、柔婉灵动的舞态勾勒出来,笔法极为简练。“暗露双金钏” 一句更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1355篇诗文 ► 1798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