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
刘泾〔宋代〕
拔地山争秀,藏天谷受虚。
云开西蜀后,木老避秦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城山从地面拔地而起,群峰竞相展现秀丽风姿;幽深的山谷隐藏于天地之间,虚怀若谷,容纳万物。
云雾散开后,西蜀大地的这处胜景愈发清晰;山中的古老树木,自人们为躲避秦乱而隐居此处的时候,便已扎根生长。
注释
西蜀:今四川省。古为蜀地,因在西方,故称“西蜀”。
简析
这首《青城山》短短四句,却把山的气韵写得饱满。“拔地山争秀” 见山势挺拔,群峰竞逐着显秀,有股鲜活的劲;“藏天谷受虚” 又显山谷幽深,像能把天空都纳进去,透着空灵。“云开西蜀后” 将山嵌在西蜀的开阔里,视野更敞;“木老避秦初” 借避秦典故,添了古意,也暗合青城山的隐逸味。全诗简淡却有嚼头,满是对山之清奇古雅的欣赏。
刘泾
刘泾(1043?~1100?)字巨济,号前溪,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为太学博士。元符末,官至职方郎中。米芾、苏轼之书画友。苏轼答刘泾诗云:“细书千纸杂真行。”鲜于伯机藏杂帖一册,内有刘泾墨帖一纸。善作林石槎竹,笔墨狂逸,体制拔俗。亦工墨竹,以圆笔作叶,成都太智院法堂有松竹画壁各一堵。卒年五十八。《宋史本传、画继、东坡集、云烟过眼录、图绘宝鉴》► 22篇诗文
村行
王禹偁〔宋代〕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余 一作:馀)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晏殊〔宋代〕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