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南征蛮诗
高适〔唐代〕
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右相杨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李公效节。适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
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
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
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
梯巘近高鸟,穿林经毒虫。
鬼门无归客,北户多南风。
蜂虿隔万里,云雷随九攻。
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
饷道忽已远,悬军垂欲穷。
精诚动白日,愤薄连苍穹。
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
收兵列亭堠,拓地弥西东。
临事耻苟免,履危能饬躬。
将星独照耀,边色何溟濛。
泸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
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廉蔺若未死,孙吴知暗同。
相逢论意气,慷慨谢深衷。
注释
⑴李云南:即李宓,曾任侍御史,剑南留后。蛮:即南诏。
⑵杨公:即杨国忠。
⑶交趾:古县名,在今越南河内西北。
⑷百王:历代帝王。
⑸庙堂:朝廷。
⑹忝:有愧于。
⑺赫斯怒:勃然大怒。
⑻节制:节度使的简称,即杨国忠。
⑼天海:洱海,在今云南大理、洱源两县市间。
⑽梯巘:险峻的山。
⑾北户:房门北向,古代交趾一带习俗,指南越之地。
⑿蜂趸:代指南蛮军队。
⒀动白日:典出《史记·邹阳列传》。
⒁晡:申时。僰僮:被掠卖为童仆的僰人。
⒂亭堠:瞭望的岗楼建筑。
创作背景
根据诗前小序可知:公元752年(天宝十一载),杨国忠奏请由李宓出征南诏。此战异常艰苦,转战行程达数万里之遥。几经周折,李宓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四月回到长安,向诗人自述其征战之惨烈,诗人为之感动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11-113页
简析
《李云南征蛮诗》是一首五言排律。此诗写李宓征南诏之事,称赞战士们在战争中不顾自身安危慷慨激昂的感人举动及为国赴难的英雄气概。全诗语言豪壮,荡气回肠,诗中所描述山穷水尽的情形、所歌颂战士们无所畏惧的气概,足以警戒世人,发人深省,具有古朴厚重的色彩。
赏析
征南诏这场战争是杨国忠把持朝政,为博名邀功而随意派遣边鄙太守盲目攻击周边弱小民族的冒失行为。事先没有经过仔细调查,事中又不能随机应变,导致了这场战争大败的灭顶之灾。然而这些内幕则不是高适所能深知,或者虽知而不敢言。历来论诗者因此诗对高适多有批评。此诗的价值主要在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颂唐军将士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诗歌前八句交代战争起因,总括杨国忠和李宓的功劳。中间二十四句描绘战争的经过,突出作战条件的艰苦和战土们为国赴难无所畏惧的气概,笔墨细致真实,是此诗最有价值的部分。最后六句再次赞颂李宓和杨国忠,有如廉颇、蔺相如珠联璧合,李宓精通兵法有如孙武和吴起,今与之相逢,令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46篇诗文 ► 479条名句
春宿左省
杜甫〔唐代〕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风雨
李商隐〔唐代〕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