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块玉·叹世三首
马致远〔元代〕
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带着野花,拿着村酒,烦恼怎么能来到心头?谁能够骑大马,常吃肉?种两顷田,养一头牛,能吃饱也就满足了。
辅佐国王安邦治国的心,能上天揽云的手,如果命里注定没有就不要强求。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辛苦地云追求。有几叶绵,一片绸,能够保暖就够了。
带着月光行,披着星星走,独自住旅店,过寒食日,离开家乡又到了凄凉的秋天。妻儿胖了我却瘦了。睡觉时在忧愁,出行时别再忧愁,直到死了才算到头了。
注释
跃马常食肉:指高官厚禄,富贵得志。
一具:一头。
刚求:硬去追求。刚,此指刚硬意、偏意。
过遣:消遣、过活。
创作背景
这三首作品,写作时间不一,但都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内容相近。青年时期的马致远,是积极入世的,虽生不逢世,用违其志,而豪情未减,所发多为慷慨激越之音。随着二十年宦海浮沉,历尽飘泊之苦,不能不发出“困煞中原一布衣”的感叹。不过这时还有牢骚,还有不满。及至由壮而衰,由衰而老,壮志消磨殆尽,慢慢地连这点牢骚也没有了,对人间的荣辱、得失、是非,几乎全部失去了热情,因而高唱起“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的调子,力图从宁静恬退的隐士生涯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四块玉·叹世》三首就反映了这种情绪。
参考资料:完善
1、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赏析
这组《四块玉·叹世》,前两首写作者隐居生活的惬意自在。“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中国古代男子也有插花的习俗。尤其是宋元时期,男子热衷戴花的程度是须眉不让巾帼。作者头上插着乡下的野花,手里拿着自酸的村酒,虽然简朴,但却道遥自在,远离烦恼。“跃马常食肉”是用典。《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蔡泽)谓其御者曰:‘吾持梁刺齿肥(“刺齿”二字当作“啮”),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后以“跃马”指贵显得志。食肉指享受优厚的俸禄。正如李白所云:“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富贵荣华都是如此的短暂。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两
简析
这组曲子,前两首写作者隐居生活的惬意自在;第三首写作者对仕宦奔波的厌倦和对妻儿的思念。这三首散曲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用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俚俗的白话和清雅的辞藻各得其所,将作者的羁旅愁情、身世之感抒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马致远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79篇诗文 ► 157条名句
过沙沟店
王恽〔元代〕
高柳长涂送客吟,暗惊时序变鸣禽。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
摇鞭喜入肥城界,桑柘阴浓麦浪深。
山坡羊·道情
宋方壶〔元代〕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正宫·醉太平·落魄
钟嗣成〔元代〕
绕前街后街,进大院深宅。怕有那慈悲好善小裙钗,请乞儿一顿饱斋,与乞儿绣副合欢带,与乞儿换副新铺盖,将乞儿携手上阳台,设贫咱波奶奶!
俺是悲田院下司,俺是刘九儿宗枝。郑元和当日拜为师,传留下莲花落稿子。搠竹杖绕遍莺花市,提灰笔写遍鸳鸯字,打爻槌唱会遮鸪词。穷不了俺风流敬思。
风流贫最好,村沙富难交。拾灰泥补砌了旧砖窑,开一个教乞儿市学。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涤,做一个穷风月训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