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八变歌
佚名〔两汉〕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
浮云林暮色,似从崦嵫来。
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
翩翩飞蓬征,怆怆游子怀。
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初秋时节刚至便刮起了北风,吹到了我所在的章华台。
日暮时分高天上浮云流走,仿佛从那西极崦嵫山吹来。
树林中的枯桑叶飒飒作响,络纬在那空旷的台阶上鸣叫。
飞蓬草在风中飘飘扬扬,让游子触景伤怀怆然而悲。
遥远的故乡已经看不见了,眺望未果只能悲怅地返回。
注释
八变:其义不详,以“八变歌”为题的乐府歌诗,独此孤篇存世,余概莫传。
章华台:春秋时期楚国所筑的台名,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根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章华台原是春秋年间楚君灵王建造的一座著名离宫,构筑极其宏丽壮观。郦道元《水经·沔水注》称“台高
创作背景
此诗作者及写作年代均已难确考。旧时选家如明王世贞的《古诗选》、清沈德潜的《古诗源》认为作于汉代。今人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也认为作于汉代,并归入“乐府古辞”类。因历来乐府诸书未收此诗,故逯钦立又云“此诗可疑”。
参考资料:完善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13-114
赏析
此诗抒写游子怀乡之情。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两句,分别点出时令、地点,写了北风袭来,秋意萧瑟,滞留在楚地的诗人于黄昏时登台望乡,从向晚的北风中领略到阵阵清寒。起首以“北风初秋至”一句提领全篇。次句提到的“章华台”在楚地,表明诗人其时正滞留楚地。
夏末秋初,日常气温仍很闷热,季节变化不甚分明。只有到白昼将尽,暑气稍退,晚风中才透出秋意。大凡他乡游子,对于节候的变易十分敏感,尤其冬春与夏秋之交,其间风物变异虽微,却格外令人关情,如唐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诗人以高台秋风起兴,发为咏唱,言外隐然有“归欤”之
简析
《古八变歌》是一首五言乐府诗。此诗抒写游子怀乡之情,大体上可分三节:开头两句为第一节,点出时令、地点,提领全篇;中间四句为第二节,承接首句叙写秋景,并抒发高台览物之情,表现出清秋的凄凉与衰飒的气氛;最后四句为第三节,由叙景转为抒怀,遥承前文的登台远眺,提明篇旨。全诗通篇笔意融贯,浑成一体,描绘自然风物带有某种喻示性,且写景在诗中占有显著的篇幅和地位,意味着文学创作已开始出现把自然景物作为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描写对象的趋向。
却东西门行
曹操〔两汉〕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论衡·自纪篇·节选
王充〔两汉〕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而行苟离俗,必与之友。性恬淡,不贪富贵。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不为上所知,贬黜抑屈,不恚下位。比为县吏,无所择避。常曰:“世可效仿者,莫过孔子。孔子之仕,无所避矣。为乘田委吏,无於邑之心;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耻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斯可矣。”
苏武牧羊
班固〔两汉〕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