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李煜 李煜〔五代〕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泝流 一作:溯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秋时分,梧桐树下、辘轳金井之侧,满地落叶堆积。草木逢秋便换了模样,人见这秋光便生愁绪。手抚百尺垂帘,眼望窗外的绵绵细雨,旧愁未散,又添新愁。
深闺里的思妇独自守着琼窗,念及韶华渐渐消逝,心愿却难以实现,怎能不双眉紧蹙,愁绪郁结心间。回望边关之地,远征的亲人早已没了消息。想寄一封家书,可黄河寒浪滔滔,逆着水流难以前行,思妇只得在孤寂之中苦苦守望。

注释
此词调名于《草堂诗余》、《花间集补》中作《丑奴儿令》,《类编草堂诗余》中注曰:“一名《罗敷令》,一名《采桑子》。”《类编草堂诗余》、《花草粹编》、《啸余谱》中均有题作“秋怨”。从词意看,当属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词当为李煜中期的作品,约当作于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任命李煜的弟弟李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并留在京师。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据说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这首词就是从善入宋后未归,李煜为思念他而作的。

参考资料:完善

1、 黄墨谷.《唐宋词选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75页

赏析

  上片以“辘轳、金井、梧桐”写景,三者不单是实景,更藏深意。辘轳本是井边汲水用具,因多为女子操作,成了怀人象征——其循环转动,恰如思念辗转不绝;古代井边常种梧桐,“一叶知秋”的特性,让它成了悲秋的典型意象。这三者常共写女子秋思,如吴均、王昌龄的诗句便有类似表达,而李煜添一“晚”字更显精巧:既指黄昏,暗合“从早盼到晚”的怅惘;又指秋深,突出梧桐叶落之景,勾连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悲感。

  继而“几树惊秋”以拟人笔调,将人对秋的触动藏于“树惊秋”中,让萧瑟秋景与女子伤情相融;“昼雨如愁”引出人物——连绵一日的丝雨,恰似心头无边无际的忧愁;“百尺虾须在玉钩”则写精美的竹帘挂于钩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此词上片写景,使萧瑟的秋景与女子的伤情融合到一起;下片抒情,表现思念之深。全词以意融景,写得婉约蕴藉,韵味悠长,将一系列景象有机地融成一幅饱含秋意、秋思的风景画:画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内有思,秋风秋雨关秋思,离情别恨联秋怨,越是怅恨,越见情深之痕。

李煜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71篇诗文 ► 260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上行杯·草草离亭鞍马

孙光宪 孙光宪〔五代〕

草草离亭鞍马,从远道,此地分襟,燕宋秦吴千万里。
无辞一醉。野棠开,江草湿。伫立,沾泣,征骑骎骎。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花冠频鼓墙头翼

孙光宪 孙光宪〔五代〕

花冠频鼓墙头翼,东方淡白连窗色。门外早莺声,背楼残月明。
薄寒笼醉态,依旧铅华在。握手送人归,半拖金缕衣。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云淡风高叶乱飞

顾夐 顾夐〔五代〕

云淡风高叶乱飞,小庭寒雨绿苔微,深闺人静掩屏帷。
粉黛暗愁金带枕,鸳鸯空绕画罗衣,那堪辜负不思归!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