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暮秋时分,梧桐树下、辘轳金井之侧,满地落叶堆积。草木逢秋便换了模样,人见这秋光便生愁绪。手抚百尺垂帘,眼望窗外的绵绵细雨,旧愁未散,又添新愁。
深闺里的思妇独自守着琼窗,念及韶华渐渐消逝,心愿却难以实现,怎能不双眉紧蹙,愁绪郁结心间。回望边关之地,远征的亲人早已没了消息。想寄一封家书,可黄河寒浪滔滔,逆着水流难以前行,思妇只得在孤寂之中苦苦守望。
注释
此词调名于《草堂诗余》、《花间集补》中作《丑奴儿令》,《类编草堂诗余》中注曰:“一名《罗敷令》,一名《采桑子》。”《类编草堂诗余》、《花草粹编》、《啸余谱》中均有题作“秋怨”。从词意看,当属
此词当为李煜中期的作品,约当作于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任命李煜的弟弟李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并留在京师。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据说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这首词就是从善入宋后未归,李煜为思念他而作的。
参考资料:完善
上片以“辘轳、金井、梧桐”写景,三者不单是实景,更藏深意。辘轳本是井边汲水用具,因多为女子操作,成了怀人象征——其循环转动,恰如思念辗转不绝;古代井边常种梧桐,“一叶知秋”的特性,让它成了悲秋的典型意象。这三者常共写女子秋思,如吴均、王昌龄的诗句便有类似表达,而李煜添一“晚”字更显精巧:既指黄昏,暗合“从早盼到晚”的怅惘;又指秋深,突出梧桐叶落之景,勾连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悲感。
继而“几树惊秋”以拟人笔调,将人对秋的触动藏于“树惊秋”中,让萧瑟秋景与女子伤情相融;“昼雨如愁”引出人物——连绵一日的丝雨,恰似心头无边无际的忧愁;“百尺虾须在玉钩”则写精美的竹帘挂于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