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齐桓下拜受胙

左丘明 左丘明〔先秦〕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齐桓公与众诸侯)在葵丘相会,重温旧盟誓约,并发展友好关系,是合乎礼的。
  周襄王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肉,说:“天子祭祀文王和武王,派我来赐给伯舅胙肉。”齐桓公将要下阶跪拜,宰孔忙说:“还有后面的命令。天子派我来时说:‘因为伯舅年事已高,加之有功劳,赐给一等,不用下阶跪拜!’”齐桓公回答说:“天子的威严离颜面不过咫尺之远,小白我岂敢受天子的命令而‘不用下阶跪拜’!我怕因失礼而从诸侯的位子上坠落下来,给天子带来羞辱,岂敢不下阶跪拜?”(于是齐桓公)下阶,跪拜,登堂,受胙。

译文二
  夏天,齐桓公在葵丘与各国诸侯聚会,为的是重申原来的盟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这篇百字短文记述了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接受周襄王赏赐祭肉的一个场面。粗读似乎平淡无奇,细品则觉别有滋味。

  依据周朝的规矩,“胙”是不应赐给异姓诸侯的,并且诸侯受赐必须“下拜”。周襄王却破例赐给齐侯“胙”并传令免去“下拜”之礼。这是为什么?齐桓公虽已年迈功高,且当着众诸侯的面,坚持要“下拜”受赐,绝不违礼法,又是为什么?文章围绕“下拜”二字,一波三折,既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也反映了当时还普遍存在尊周意识。

  周襄王对齐侯的特殊礼遇,不无讨好巴结之嫌,企盼霸主尊周,以维持周王室的生存与面子。他未必不觉屈辱、难堪,心中酸苦唯有自知。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这是篇短文,记录了周天子赏赐给齐桓公祭肉的场面。文中对齐桓公受宠若惊的神态,写得细腻生动。我们看了这篇文字,体会能是身临其境、如闻其声。胙:(读zuò)祭祀用的肉,按照周朝礼节,胙是天子祭祀社稷宗庙的物品,事后只能赐予宗室、也就是和天子同姓的诸侯。在异姓的诸侯之中,则只有夏商二王的后代才能得到,这一项规定应该是周天子对前代帝王的礼让,也是因为这两朝相隔不甚久远,他们后人的身份很明确。不像三皇五帝,根本无法确知其后人,即使是他们的本人,也多属于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或干脆是象征性的人物,周朝实际上把他们的族系也列入蛮夷一类,还不如一般的诸侯们,就更无缘受胙了。齐桓公也非姬姓宗室,没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简析

  这篇文章描述了一场春秋时期诸侯间的重要会盟及其中展现的礼仪与君臣之道,记述了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接受周襄王赏赐祭肉的一个场面,将其雄才大略、老谋深算的形象刻画得形神毕肖。全文围绕“下拜”二字,一波三折,既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也反映了当时还普遍存在尊周意识。

左丘明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61篇诗文 ► 2008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乌鸦喜谀

佚名 佚名〔先秦〕

  粤西桂林,近有荒村,多树木,上多栖乌鸦。一犬翘首枝头,乌鸦食其上。犬欲缘木上之,恨无何,伏地喃喃,仰视注目以待,颂曰:“乌兄,久慕高风,未亲雅教,素仰雅曲,如赐一曲,尤慰平生,心亦足矣。”鸦听之,喜不自胜,伸腰展翅,㖞㖞数声,食尽堕犬口中。犬曰:“雅曲已聆,心愿已足,蒙赐佳味,终身铭德。”鸦讶曰:“非闻曲之为,乃欲吾口中食耶!”悔之莫及!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成汤伐夏

佚名 佚名〔先秦〕

  汤伊尹之状也。汤质皙而长,颜以髯,兑上丰下,倨身而扬声。《晏子春秋》

  夏桀无道,罪谏者,汤使人哭之。桀怒汤,以谀臣赵梁计,召而囚之均台,置之种泉,嫌于死。汤乃行赂,桀遂释之,而赏之赞茅。《太公金匮》

  桀为无道……汤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宁,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曰:“桀迷惑於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于末嬉。《吕氏春秋》

  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史记》

  遝至乎夏王桀,天有酷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鬼呼国,鹤鸣十夕余。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乱,予既卒其命于天矣,往而诛之,必使汝堪之。”汤焉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帝乃使阴暴毁有夏之城,少少有神来告曰:“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闲西北之隅。”汤奉桀众以克有,属诸侯于薄,荐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宾服,则此汤之所以诛桀也。《墨子》

  汤受命而伐之,战于鸣条,桀师不战,汤遂放桀,与末嬉嬖妾同舟,流于海,死于南巢之山。《列女传》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岂辱马医

列子 列子〔先秦〕

  齐有贫者,常乞于城市。城市患其亟也,众莫之与。遂适田氏之厩,从马医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戏之曰:“从马医而食,不以辱乎?”乞儿曰:“天下之辱莫过于乞。乞犹不辱,岂辱马医哉?”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