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春·东风吹柳日初长
秦观〔宋代〕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
宝篆烟消龙凤,画屏云锁潇湘。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风吹拂着柳条,白昼渐渐变长,斜阳映照着雨后的芳草。杏花飘落,燕子衔来筑巢的泥都透着淡淡的清香;无心梳妆,只任凭浓睡辜负了精致的妆容。
盘成龙凤形的篆香渐渐燃尽,烟散形消;画屏上,潇水湘水一带的景致被云雾笼罩。夜中的寒气轻轻透过单薄的罗裙,她心中涌起无尽的思念。
注释
日初长:白昼开始长了。
雨余:雨后。
睡损:睡坏。 红妆,指妇女的盛妆,以色尚红,故称红妆。
宝篆:有版本记作“香篆”:篆香,盘成篆字形状的香。古代盘香,有做成龙凤形的,点燃后,烟篆四散,龙凤形也逐渐消失。故云。也有解释称此处指绣有龙风图案的床帐
赏析
词作开篇 “东风” 二句,为春睡烘托氛围,描绘东风轻拂柳条,春日渐渐变长,雨后斜阳洒在芳草之上,正是人因春困欲眠的时刻。紧接着 “杏花” 二句,枝头杏花零落入泥,燕子衔来沾着花香的泥土筑巢,空气中仍飘散着淡淡的香气。由景及人,美人望着花落春去的景象,想到青春难再,自然无心梳妆打扮,终究陷入春困之中。这两句与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意境相近,却写得更为含蓄隽永。
词的下片,刻画女子枕畔难眠时所见之景。“宝篆” 二句描写她久久无法入眠,直到篆香燃尽,而失眠的缘由,正是因为思念之人远在潇湘。词作歇拍 “夜寒” 二句,细致刻画深夜寒气侵人,女子再也无法踏入甜美
创作背景
曾有人认为此词是黄庭坚的作品,然不足信,据学者们考证,认为系秦观所作,而非黄作。由这首词本身来看,描写的是一位女子春睡的场景和心情,香艳中夹杂着惆怅,柔媚中蕴含沉痛,痴情而不滥情,确实更符合秦观作品的一贯风格。
参考资料:完善
1、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秦观黄庭坚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60
2、
史杰鹏编著.秦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5-108
简析
《画堂春·东风吹柳日初长》是一首抒写春闺思远的词。上片写暮春景色,下片写离人愁思。词中用东风衬托 “柳”,见其婀娜多姿;用雨余、斜阳衬托“草”,见其嫩绿鲜美。而杏花糁径,燕啄香泥,屏画潇湘,白云深锁,寒夜失眠,更引起闺中人的无限思量。词中女子生活规律颠倒,白天稳睡红窗,夜里则枕畔难安,生动体现出她的春情难耐。全词以景衬人,声情兼备,宛转细腻地摹写出闺中人的绵绵情思。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664篇诗文 ► 400条名句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秦观〔宋代〕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李清照〔宋代〕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多丽·咏白菊
李清照〔宋代〕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