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扬怀古
曾棨〔明代〕
广陵城里昔繁华,炀帝行宫接紫霞。
玉树歌残犹有曲,锦帆归去已无家。
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
最是多情汴堤柳,春来依旧带栖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广陵城里往昔何等繁华,隋炀帝的行宫高耸入云,仿佛能连接天上的紫霞。
《玉树后庭花》的歌声虽已消散,却还有零星曲调流传;可当年乘着锦帆龙舟巡游的炀帝,早已身死国灭,再无家可归了。
从前的亭台楼阁,如今处处长满了萋萋芳草,遮得人看不真切,一年又一年,风雨里凋落的花瓣,好像都在为这世事变迁哀怨。
最是那汴堤上的柳树仿佛有情,每到春天,依旧像从前那样抽出新枝,只是枝头上,如今只停着栖息的乌鸦。
注释
维扬:即今江苏省扬州市。
广陵:即扬州。战国楚广陵邑,东汉置郡,隋朝时改称扬州,又以避杨广讳改称江都郡。
炀帝
简析
《维扬怀古》是一首因袭仿古的七言律诗。诗的首联点出广陵城昔日的辉煌与壮丽;颔联进一步描绘了繁华落尽后的凄凉景象;颈联将笔触转向自然景物,以楼台被芳草掩映、风雨中落花飘零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易老的感慨;尾联以汴堤柳为结,表达了诗人对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整首诗模仿古人的意味很重,通过对广陵城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鉴赏
明孝宗弘治六年,李梦阳举进士,进入仕途,卓然以“复古”自命,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复古派自此逐渐形成,他们在实践中极力模仿古人,出现了大量的拟作。如曾棨此诗,实由李商隐《隋宫》、许浑《金陵怀古》及韦庄《台城》等诗拆零焊接而成,就是因袭仿古的代表作品。但他总算拼凑得还算工致自然,较之那种明显将古人作品割裂摧伤而成的所谓“新作”者稍有不同。算是复古派中的上作。
曾棨
曾棨(1372-1432) 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人。明永乐二年状元,人称“江西才子”。其为文如泉涌,廷对两万言不打草稿。曾出任《永乐大典》编纂。曾棨工书法,草书雄放,有晋人风度。► 32篇诗文 ► 4条名句
与友人书(节选)
顾炎武〔明代〕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公冶长背诺
嘉靖〔明代〕
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之语。一日,有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
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人逮长见邑令。令审问,长再三辩,令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以对。
再游桃花源
袁中道〔明代〕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