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辨觉寺
王维〔唐代〕
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蜿蜒的竹林小径从寺中伸延出,莲花似的山峰耸出于佛法幻化的城郭后。
窗内望去,三楚的风貌一览无余,树林远处九江平坦开阔。
盘腿端坐在软绵绵的青草上,长松中传来和尚诵经的声音。
幽居在山云之上,似乎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世间的万事万物,体悟那无生之道的深远与奥妙。
注释
初地: 佛教语。谓修行过程十个阶位中的第一阶位。三乘共修“十地”中,以“乾慧地”为“初地”;大乘菩萨“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
化城: 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
三楚: 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
创作背景
陈《谱》、张《谱》系此诗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是年春,王维完成南选任务北归,经九江登庐山游辨觉寺,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张勇编著. 王维诗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M]. 武汉:崇文书局, 2017.01.122-123
赏析
这首诗以“登”字为线索,描写山顶佛寺远眺之所见。诗的首联写辨觉寺的地理位置,颔联写高处所见,颈联写禅坐,尾联写禅想。全诗写登庐山僧寺所见所感,禅意深远。
首联“初地”在佛经中是菩萨十地的初地(《华严经·十地品》),同时解指入山初始之地。“化城”在佛经中是说,小城涅槃境界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法华经·化城喻品》),在诗中则指代登山达到山顶。诗人用佛语,贴切地描述了登山的进程。
颔联承接山顶之意写起,描写山顶之所见,景象宏大,“窗中”“林上”四字一字数千里。登高望远,千里江山尽展于眼界之平面。近处是山林,山林之外是大江,这样看起来
简析
《登辨觉寺》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辨觉寺的地理位置,用佛语贴切地描述了登山的进程;颔联承接山顶之意写起,写高处所见;颈联写禅坐,尾联写禅想。全诗写登庐山僧寺所见所感,虽未谈论佛法,而写登眺所见之宏远景象,却让人似乎感受到佛理的微妙之处,可谓兴象深微、禅意深远。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415篇诗文 ► 886条名句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唐代〕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