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璇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岂其深而好远哉?盖云殊性而已。故无足而至者,物之藉也;随踵而立者,人之薄也。若乃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节,故已父老尧禹,锱铢周汉。而绵世浸远,光灵不属。至使菁华隐没,芳流歇绝,不其惜乎!虽今之作者,人自为量,而首路同尘,辍涂殊轨者多矣。岂所以昭末景、泛余波?
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浔阳县之某里。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呜呼淑贞。
夫实以诔华,名由谥高。苟允德义,贵贱何筭焉?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谥典,无愆前志。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其辞曰:
物尚孤生,人固介立。岂伊时遘,曷云世及。嗟乎若士,望古遥集。韬此洪族,蔑彼名级。睦亲之行,至自非敦。然诺之信,重于布言。廉深简洁,贞夷粹温,和而能峻,博而不繁。依世尚同,诡时则异。有一于此,两非默置。岂若夫子,因心违事。畏荣好古,薄身厚志。世霸虚礼,州壤推风,孝惟义养,道必怀邦。人之秉彝,不隘不恭。爵同下士,禄等上农。度量难钧,进退可限。长卿弃官,稚宾自免。子之悟之,何悟之辨。赋辞归来,高蹈独善。亦既超旷,无适非心。汲流旧巘,葺宇家林。晨烟暮蔼,春煦秋阴。陈书缀卷,置酒弦琴。
居备勤俭,躬兼贫病。人否其忧,子然其命。隐约就闲,迁延辞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纠纆斡流,冥漠报施。孰云与仁,实疑明智。谓天盖高,胡諐斯义。履信曷凭,思顺何寘。年在中身,疢维痁疾。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非恤。傃幽告终,怀和长毕。
呜呼哀哉!敬述靖节,式遵遗占,存不愿丰,没无求瞻。省讣却赙,轻哀薄敛。遭壤以穿,旋葬而窆。呜呼哀哉!深心追往,远情逐化。自尔介居,及我多暇。伊好之洽,接阎邻舍,宵盘昼憩,非舟非驾。念昔宴私,举觞相诲:“独正者危,至方则阂。哲人卷舒,布在前载。取鉴不远,吾规子佩。”尔实愀然,中言而发,“违众速尤,迕风先蹶。身才非实,荣声有歇。”睿音永矣,谁箴余阙?呜呼哀哉!仁焉而终,智焉而毙,黔娄既没,展禽亦逝。其在先生,同尘往世,旌此靖节,加彼康惠。呜呼哀哉!
译文
璇玉的美是极度的,但它并非护城河中的珍宝;桂椒的芳香确实独特,但它们并非普通园林中的果实。难道它们偏爱隐匿在森林的深处和遥远的山巅吗?或许,这正是它们习性的独特之处吧。那些稀有的事物,凭借人们的喜好,即使没有腿脚,也能从远方汇聚而来;而那些平庸的人们,尽管受人轻视,却也络绎不绝地站在朝堂之上,为求得一官半职而努力。至于那些品行高尚如巢父和伯成子高,节操高峻如伯夷和“商山四皓”的人,他们才能够把尧、禹视为普通的老人,将周朝、汉朝看得如此微不足道。然而,时至今日,由于年代久远,无人能继承他们的盛德,这使得隐士的高行隐没,芳流停歇。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惜的事情吗?尽管现在的隐士
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陶渊明被征为著作郎,辞不就职。颜延之与陶渊明为忘年之交,陶渊明长颜延之十九岁。颜延之任始安太守时,路经寻阳,常在陶渊明家饮酒、谈论,相知甚深。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陶渊明卒,在他下葬后,颜延之满怀感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参考资料:完善
本篇文章由序文和诔辞两大部分组成,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序文首先从世所罕见的璇玉和桂椒之“殊性”写起,指出它们并非“深而好远”,而是由它们的“殊性”所决定的。随即笔锋一转,由物及人,古代隐士也并非“深而好远”,而同样是由他们的“殊性”所决定的。文章的旨意便很清晰而巧妙地表现了出来。接着盛赞古代隐士的高尚品行,用荣古虐今的笔法慨叹隐逸传统之“光灵不属”,一扬一抑,正好为下文赞扬陶渊明的高蹈独善作了铺垫。然后,作者对陶渊明隐居前后的生活状况和性格特点作了较详细的记述。这是序文的重点部分,也是诔文不可或缺的一环。最后对陶渊明的生卒时间和赠谥作诔的缘起理由作了交待,这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