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东园风景本就闻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连我心中的愁闷都被消解了。我虽非本地之人,可登上楼台眺望,眼前景致却是我游遍江南也未曾见过的,也正因这东园的好风光,我才甘愿在此停留。
秋日日照渐短,鲜红的枫叶却如织锦般绚烂。清白秋霜落下后,深褐色的菊花便蜷缩成了一团。回想往日青春,早已如东去的流水般逝去,只盼能借潘安之才,延缓双鬓斑白的速度,不让自己的容颜像这秋景般衰败。
注释
南歌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有单调、双调两体。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
见说:见了后才说,这里指亲身感受
上片以咏东园风光为核心,开篇借“见说东园好”立意,且并非泛泛传闻,而是亲身感知后的评价。此句先作铺垫,点出东园最特别之处——能消解苏轼这类政治“北客”心中的愁闷。待亲登楼台纵览全景,更见此地气象万千、视野开阔,这般景致,是苏轼游遍江南南岸都未曾遇过的,颇有几分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山水时的开阔意境。也正因仪真这幅田园如画的景象,才将苏轼深深留住,让他甘愿在此淹留。
下片则聚焦眼前景物,借深秋之景抒发人生短暂的慨叹。秋日日照渐短,枫叶虽仍明艳,却已染上秋霜的痕迹(缬);清寒的秋霜降下后,菊花颜色变暗,还蜷缩成一团。这组带着双关意味的深秋意象,似在默默触动着苏轼的心境。随后“流
此词当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秋。时苏轼离开贬所黄州赴汝州,经筠州,过庐山,过金陵,又陪伴王胜之到了真州,在此地逗留数日,寄居于学宫,并与当时的知州袁陟有所交往。此词极有可能是应袁陟之邀,三人同游真州名胜东园时所作。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4篇诗文 ► 4823条名句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