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挽易昌陶
毛泽东〔近现代〕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馀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漾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绝别的时间越久想念你就越深,思念你你也不能来了。
愁坏了你年轻的朋友,悲伤感叹多么痛苦。
衡阳来的飞燕叫声清澈,湘江的春水回旋流淌。
看到这些景物想起我所喜欢的人,在南城边来回走动。
城边茂盛的春草好像我们离别之情,流下的眼泪浸湿了前额。
只有我一人鲜明的身影,远望红日落在衡山积云的西边。
正是在汪洋里游泳的年华,你死去了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从现在开始永别了,惊动了半夜的公鸡。
公鸡一声叫,叫声响遍东边的高地上。
看见你慢慢地走来了,咱们互相握手,热泪充满眼眶。
俊逸的人在
创作背景
1915年3月,毛泽东的同学——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学生易昌陶于假期病逝于家中,由校长张干、学监王季范、教员杨昌济发起,学校于5月23日为他开了追悼会。为纪念同学,毛泽东写了这首《挽易昌陶君》。这首诗最早收录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油印的《易君永畦追悼录》,又见之于1991年3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萧永义编著的《毛泽东诗词对联辑注》一书,存于韶山纪念馆。此诗录自毛泽东给湘生的信,信中说:“读君诗,调高意厚,非我所能。同学易昌陶君病死。君工书善文,与弟甚厚,死殊可惜。校中哀悼,吾挽以诗,乞为辅正。”毛泽东同时还写了一副悼念易昌陶的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前,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
赏析
这首诗是易昌陶病逝后,诗人为悼念挚友而作,既表达了对良友早逝的悲痛心情,又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这首诗歌诗人抄录在1915年6月25日致湘生的信中,该诗最早发表在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毛泽东早期文稿》。
该诗篇幅较长,全诗分为四层:
第一层:“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表现了无限的悲痛之情。易昌陶是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同班最要好的同学,所以当听到易昌陶病死家中,毛泽东特别悲痛,并引起无限思念。
第二层,写怀念亡友,抒发浓厚的友谊。“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城隈草
简析
《五古·挽易昌陶》是诗人为悼念挚友而作,既表达了对良友早逝的悲痛心情,又抒发忧国伤时的情怀。此诗先表现无限的悲痛之情;再感物思人,徘徊在湘江久久不愿离去;而后说在思念之中进入梦境;接着悼念亡友,抒发了杀敌报国之情;最后表达失去知音好友的无以言状的痛苦心情,用高昂的斗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这首诗既是悼念亡友、寄托哀思之作,也是抒壮怀、言远志之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春日寻芳
《民国老课本》〔近现代〕
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外,春花绚烂,妇女戏秋千于杏院,小姊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上,寻芳水滨,桃红柳绿,日丽风和,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