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张养浩〔元代〕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情一醉?

注释
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银汉:天河。
桂:指传说中月中的桂树。
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
嫦娥:传说中月宫里的仙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凡此皆别具一格。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蒙元王朝建立后,官场黑暗腐败,张养浩为官廉正,主张清除吏弊,改革政局,虽处位不低,终因直言敢谏两次获罪遭贬,以致晚年在山林过了较长一段隐居生活。前有姚燧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作底子写出情思迥异的《黑漆弩》,张养浩则复将辛词加以翻演,写出了这篇《折桂令》。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远国,佘克勤著. 中华传统节日词曲赏析[M].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215.
2、 芳园主编. 唐诗·宋词·元曲 耀世典藏版[M].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351.
3、 陆坚主编. 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M]. 西泠出版社,2011 ,110.

简析

  《折桂令·中秋》是一首散曲,为描写中秋明月的小令,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曲中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作者在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全曲行文结构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别具一格。

张养浩

张养浩

张养浩(1269年-1329年,一说1270年),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济南人。中国元代文学家、诗人、曲家、政治家。张养浩始终廉洁奉公、为民谏言,并形成了一系列为政观点。主要著述有《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合称《三事忠告》)三部政论集,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政德观。散曲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150篇诗文 ► 99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仙吕·一半儿

关汉卿 关汉卿〔元代〕

碧沙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雁儿落过得胜令·忆别

乔吉 乔吉〔元代〕

殷勤红叶诗,冷淡黄花市。清江天水笺,白雁云烟字。游子去何之?无处寄新词。酒醒灯昏夜,窗寒梦觉时。寻思,谈笑十年事;嗟咨,风流两鬓丝。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四块玉·叹世三首

马致远 马致远〔元代〕

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