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带着失意怅惘的寒江潮,映着冷漠无情的夕阳余晖,正是在这风声萧瑟的送别渡口。更有秋风阵阵吹起,经霜的柳枝映出孤独身影;还记得当年,它曾飘洒着漫天柳絮,那是往昔与知己相伴、诗酒唱和的美好时光。何况到了夜晚,烟雾笼罩的江浪映着残阳,望见过往旅人,柳枝竟特意舒展纤弱腰肢似的轻舞。满心的凄凉,透着无限愁苦,幸好还留存着当年燕台诗作的珍贵记忆。
当年春日里的美好情愫,竟酿成了如今秋日的凄苦风雨,回想过去那些风雅岁月,暗自伤怀竟到了这般地步。如今仍有环绕堤岸的华美游船,热闹却早已消散,唯有流水与白云依旧如旧日模样。回想从前,那曾带来暖意的 “东风”,如今却隔着层层帘幕,只让我
这首《金明池·咏寒柳》是柳如是的长调代表作,词中化用古人词意错综用典,足见其学问博洽。所谓的咏柳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抒发柳如是自己的身世之感,这寒柳飞絮似乎就是词人的化身。
上阕表面写柳,实则暗喻人生的境遇。
“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开篇两句便透着阴冷萧条的气息。词人将 “有怅”“无情” 赋予 “寒潮”“残照”,实则是为南浦的 “寒柳” 烘托处境,暗含自身满腔凄凉。此词开篇便将地点定格在这般易引人伤感的情境里,这既是送别的南浦,又是秋日黄昏,残阳西垂,满目凄楚,还伴着凄冷的寒风。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
参考资料:完善
《金明池·咏寒柳》是柳如是的长调代表作。词的上片明写柳而暗写人生的遭际;下片主要借回忆过去来写对爱情的固贞执守。此词以“咏物”的形式,用象征手法,托喻取譬,借寒柳为“物”为“类”,抒发衷情,使得词篇读来凄楚动人,抒发了“美人迟暮”之感。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