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夜寻琵琶亭
左辅〔清代〕
浔阳江上,恰三更、霜月共潮生。处岸高低向我,渔火一星星。何处离声刮起?拨琵琶、千载剩空荡。是江湖倦客,飘零商妇,于此荡精灵。
且自移船相近,绕回阑、百折觅愁魂。我是无家张俭,万里走江城。一例苍茫吊古,向荻花枫叶又伤心。只琵琶响处,鱼龙寂寞不曾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浔阳江面,三更时分,霜天月色与江潮共生。岸边高高低低的峭壁迎面而来,渔船上零星灯火明灭闪烁。何处的琵琶声响起?拔动琵琶,千年过去只剩下空亭。是贬谪江州的白居易,弹奏琵琶的商人妇的灵魂,还在这里飘荡。
移舟靠近琵琶亭,绕着回廊,千百次去寻找那缕愁魂。我就像是东汉的张俭,漂泊无依,来到万里之外的江城。来到琵琶亭吊古,对着枫叶荻花,与当年白居易一样伤心。只听得琵琶声歇,江中鱼龙都沉寂未醒。
注释
南浦:词牌名。南浦原指南面的水边,后常用来称指送别之地。《教坊记》有《南浦子》之曲名,宋人借旧曲之名,另倚新声成此调。
琵琶亭:在江西九江市西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当与词人的《浪淘沙·水软橹声柔》为同时溯江入赣、鄂抵川之作。词人时任南陵知县,因催租不力免官。舟至九江,念及白居易被诬贬谪与己遭遇相似,乃夜访琵琶亭而谱此词,以写心曲。
参考资料:完善
1、
周笃文编著,豪放词典评,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02,第166页
赏析
琵琶亭坐落于江西九江西郊的江岸之畔,因白居易《琵琶行》诗境而建。宋代刘攽在《中山诗话》中记载:“江州琵琶亭,前临江左,枕湓浦,地尤胜绝。”此处“胜绝”二字代表着诗意,何况这里先天具有着诗意的积淀,前来的人们能从重温白诗中产生自己的人生感受。此篇正是这诸多因素的结晶。
上片写夜寻。起句“浔阳江上”,是点明地点,更是为了同《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的起句呼应,建立诗意与词意的联系。次句点明时间背景,“三更霜月共潮生”一句,灵感源自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海上明月共潮生”,虽时空各异,但江潮翻涌、水月交融的壮丽景象,却给人以相似的视觉震撼。泛舟江上,遥望两岸地势起伏
简析
《南浦·夜寻琵琶亭》是清代词人左辅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词人夜寻琵琶亭,舟行江上之所见所感;下片写词人上岸登亭,抒发吊古之情和身世之感。全词在今古间穿梭,寄托身世飘零、知音难觅的深沉怅惘。
左辅
左辅(1751—1833)字仲甫,一字蘅友,号杏庄,江苏阳湖人。乾隆进士。以知县官安徽,治行素著,能得民心。嘉庆间,官至湖南巡抚。辅工诗词古文,著有《念菀斋诗、词、古文、书牍》五种,传于世。► 14篇诗文 ► 6条名句
木兰花慢·武林归舟中作
董士锡〔清代〕
看斜阳一缕,刚送得,片帆归。正岸绕孤城,波回野渡,月暗闲堤。依稀是谁相忆?但轻魂如梦逐烟飞。赢得双双泪眼,从教涴尽罗衣。
江南几日又天涯,谁与寄相思?怅夜夜霜花,空林开遍,也只侬知。安排十分秋色,便芳菲总是别离时。惟有醉将醽醁,任他柔橹轻移。
花月痕·第十五回诗
魏秀仁〔清代〕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岂是拈花难解脱,可怜飞絮太飘零。
香巢乍结鸳鸯社,新句犹书翡翠屏。
不为别离肠已断,泪痕也满旧衫青。
复儿子书
张之洞〔清代〕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