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千里潇湘,水色清清,那里曾是我兰舟停靠的地方。明月高挂中天,清风渐渐停息,玉露清莹,微波不兴,漫天星斗映于寒水之中。
独自倚在高高的桅杆旁,心中无限忧思,远远传来凄清的瑟声,低低诉说着千古幽情。一曲终罢人不见,只有江上青峰孤耸。
注释
《临江仙》:词牌。双调小令,唐教坊曲。上下片各有三处平韵,五十八字。柳永演为慢词,上片五处平韵,下片六处平韵,共九十三字。
挼(ruó)蓝:形容江水的清澈。挼蓝,古代按取蓝草汁以取青色,同“揉蓝”。
兰桡(ráo):兰舟,船的美称。桡,桨,借代为船。
危樯(qiáng):高高的桅
此词乃绍圣三年(1096)秦观贬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时作。“千里潇湘”,是词人的泊舟之处,也是昔日屈原等迁客骚人乘舟经行的地方。词人因被贬郴州而夜泊湘江,与当年屈原、贾谊等人因怀才不遇而行吟江畔,境遇何等相似。引发了作者的深沉感慨。
参考资料:完善
词的上片开篇两句描写词人停船之地,采用了倒装手法。《楚辞・湘君》中有 “桂櫂兮兰枻”“荪桡兮兰旌” 的句子,意思是用桂木做船桨、兰木做船舵,或是用荪草装饰船桨、兰草装饰旌旗,都是形容湘君所乘船的华美装饰。这里以 “兰桡” 代指木兰舟,暗示这一带正是当年诗人屈原乘兰舟经过的地方。这两句写他从处州被贬来郴州时,曾乘船驶过清澈如蓝的千里湘江,仿佛踏着当年屈原的足迹,在千里潇湘水上走着贬谪的艰难行程。词人与这位骚人,借 “千里潇湘” 这一古今长流的江水为媒介,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从开篇起,词中就融入了楚骚的意境与韵味。
接着三句描绘泊舟湘江的夜景:月亮升至中天,风渐渐停歇,因夜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