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岳王墓旁的大树没有一根枝条是向着北方,十年未竟的遗恨让英雄为之悲泣。
朝廷早已传来班师回朝的诏令,而岳飞还在奏书中恳请北伐,要迎回被掳的徽、钦二帝。
常常想起还有谁能再请求抗金杀敌的命令,徒然感叹宋高宗自藏良弓杀害功臣良将。
如今在栖霞岭上回头眺望,在一片白露中再也看不见南宋诸帝的陵墓。
注释
岳王墓:在浙江杭州市栖霞岭下西湖边,俗称岳坟,也叫鄂王坟。
无枝向北风:没有一根枝条是向北的。传说岳坟旁的树木枝条一律向南。《一统志》云:“今其墓上木枝皆南向,识者谓其忠义所感云。”
班师诏:宋高宗绍兴十年(1
这首《吊岳王墓》作于何年已不可考,但可以说是诗人亲临栖霞岭岳飞墓,有感而作。
首联“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第一句是写景,岳飞惨死于奸佞之手,墓边的大树为其所感,树枝随风摇曳,纷纷奋然指向南方。这是全诗中唯一写到诗人所见的岳飞墓的,尽管只此一句,却是极传神之处。关于树枝南指,读者应以审美的目光借助想象去观照这一非现实却超越了现实的艺术境界。这一境界是感动人心的,它寄托了诗人强烈的爱憎之情。接下去“十年遗恨泣英雄”更是慷慨悲凉之笔。高启于岳飞墓前,望着树枝南指的大树,想起了令人痛心的往事,于是无限悲愤,见于笔端。
第三、四句“班师诏已来
此诗为诗人于杭州时,拜栖霞岭下岳飞墓,题咏、凭吊岳飞而作。此诗《高太史大全集》(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卷十五、《列朝诗集》甲集均题为《岳王墓》,《明诗别裁集》卷一题为《吊岳王墓》,《古今图书集成精华》《西湖梦寻》题为《岳王坟》。
参考资料:完善
《岳王墓》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点题,写岳飞千年遗恨,并借传说歌颂了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颔联以前后对比,说明岳飞对宋室的无限忠诚;颈联写岳飞的被害,并借用典故谴责宋高宗;尾联抒写感慨,诗人既为南宋终于自取灭亡而慨叹,又为岳飞的屈死而悲愤。全诗意境清冷、凄迷感伤,功过是非对照至为鲜明,感叹意味也厚重深挚。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