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黄昏往家走时,山里已经变得昏暗,到山涧边洗了洗脚,月亮的影子也跟着在水里显了出来。
简陋的横木门外,喜鹊已经飞回巢里睡觉,漆黑的树林中,萤火虫飞着划出一道道弧线。
老婆孩子都在等我回来,点亮油灯后,我们一起吃着简单的饭菜。
我站在松树和桂树之间乘凉,抬头望着稀疏的星星,它们远远地隔着银河。
注释
归:返回。
已:已经。
昏:天黑,傍晚。
濯(zhuó)足:洗脚。濯,洗涤。《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月在涧(jiàn):月亮倒映在涧水中。
衡门:横木架成
这首古体诗聚焦诗人一段寻常生活片段,无奇语警句,亦无激烈的生活波澜。诗人仅撷取身边日常琐事与平淡景致,稍作点染,便将恬淡的生活旨趣与情真语切的质感传递出来,更以移步换景之法,循着行动轨迹铺陈四个连贯场面,藏着对山间生活的热爱与人生失意的轻愁。
诗中先铺展归家途中的清幽之景。“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二句,先绘暮色里乱山昏暗的背景,再写诗人行于崎岖山道的情态。溪涧潺潺、明月初升,清辉轻洒间,澄澈涧水中浮动月影——空山寂寥的氛围里,诗人濯足清流,自有一番闲趣。这“濯足”暗化《楚辞・渔父》典故,不着痕迹地透露其身份、生活态度与高尚节操,起笔便紧扣“暮归山中”题旨,景与事皆无
参考资料:完善
成都之西,名山水以十数,而灌胜;灌之山以百数,而青城尤胜。
时嘉靖二载季春三月,予友冯廷器曰:“青城之秀甲于益州,望之蔚然。予将披石穿云,候君于青霄白石间,亦胜事也。”予偕诸友刺舟渡江,渐近山下。一时林壑之美,已觉胜绝。过横山,望青城山长生观等处,尚在翠微烟霭间。少焉,阴雨冥濛,作潇潇声。南行一里余,雨亦霁。由长生观西北行,凡数转,抵建福宫。且暝,不可前矣,遂宿焉。迨晚,风雨大作,且饮且怅,以为天师洞陡绝,扳跻尤难。吾友鲜宗申曰:“不可止也!其勿贻谢灵运之愧。”夜分,雨止。
厥明,日光苍凉,掩映云际。行巨壑间,每大啸,类有人在空谷中酬和者。西升崇岭,罗磴如立,仰首拊膺而上。远望有梨花一株,灿如素锦,云即洞所在也。道甚湫隘,才可尺许,旁皆邃谷,易于坠蹈。凡行四五里,得至洞下,洞在石壁十余丈上。悬为栈道,沿入洞中,三十六峰次第呈露,黛色如螺。左试剑石等山,远近朝拱,浮岚往来,在我襟袖。天下之奇观备矣。
寻建福宫故道,将谋归路。会冯廷器延饮其家,诸友亦醉饱连日。吾曹虽铅椠之素业未休,而江湖之志壮尤甚。故太史公必登龙门,探禹穴,而后为文豪宕有奇气。朱、张二儒,远临衡岳,一时高迈之怀,岂潦倒嚣哗者之能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