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二妃庙
吴均〔南北朝〕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
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
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晨的云彩奇诡变幻让人眼花缭乱,可能是因为娥皇、女英居住在此吧。
她俩或在巫山之下摘采未开的荷花,或在洞庭之中巧摘荇菜。
思君心切,希望船更轻巧、更快速,一行千里,乘风破浪。
此处浓浓相思弥漫,尤其是那江边生长茂盛的湘妃竹。
注释
二妃庙:又称黄陵庙。二妃,即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相传虞舜巡视南方,中途死于苍梧之野,遂葬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娥皇、女英起先没有随行,后来追到洞庭、湘水地区,得悉舜已去世,便南望痛哭,投
赏析
二妃,即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相传虞舜巡视南方,中途死于苍梧之野,遂葬在九嶷山。娥皇、女英起先没有随行,后来追到洞庭、湘水地区,得悉舜已去世,便南望痛哭,投水而殉。后人为祭祀她俩,特于湘水之侧建立了二妃庙(又称黄陵庙)。《方舆胜览》云:“黄陵庙在潭州湘阴北九十里。”这首诗歌颂了娥皇与女英对爱情的执著与忠贞不渝。
起句“朝云乱人目”乃是诗人登上二妃庙所见之景。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天边呈现出迷人的光彩,片片云霞犹如簇簇花团,奇诡变幻令人目不暇接。在“朝云”中,还含有宋玉《高唐赋》“旦为行云”之意,暗示了诗与男女之情有关。面对这一幅灿烂的晨景,诗人顿发奇想:这大概是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乱,所以很多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登二妃庙》一诗即是吴均在潭州时,登临二妃庙的咏怀凭吊之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唐孝麟.中国古代散文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09-110页
2、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室 胡光舟 周满江主编张明非 李有明 樊运宽等编注,古诗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76页
简析
《登二妃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的首二句写诗人登上二妃庙所见之景;三、四句写二妃对舜的迷恋眷念之情;五、六句是追述,把二妃的深情再深写了一步;结尾二句,呼应首联,又转回到现实中来,写诗人向四周举目远望,只见眼前的景物似乎都弥漫着二妃对舜的相思之情。全诗将传说、景物和自己的心情熔于一炉,情思深挚,笔调清雅,写得空灵含蓄,有如神来之妙笔。
吴均
吴均(469年—520年)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152篇诗文 ► 77条名句
悼亡诗
沈约〔南北朝〕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教子
颜之推〔南北朝〕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杂诗二首·其一
王微〔南北朝〕
桑妾独何怀,倾筐未盈把。
自言悲苦多,排却不肯舍。
妾悲叵陈诉,填忧不销冶。
寒雁归所从,半途失凭假。
壮情抃驱驰,猛气捍朝社。
常怀云汉惭,常欲复周雅。
重名好铭勒,轻躯愿图写。
万里渡沙漠,悬师蹈朔野。
传闻兵失利,不见来归者。
奚处埋旌麾,何处丧车马。
拊心悼恭人,零泪覆面下。
徒谓久别离,不见长孤寡。
寂寂掩高门,寥寥空广厦。
待君竟不归,收颜今就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