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苏轼 苏轼〔宋代〕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
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
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坡先生我身无分文,十年来在家炼丹却徒劳无功。
黄金可炼成,黄河可堵塞,我却只有满头白发,没法变回乌黑。
陈季常也实在可怜,整日不睡觉地讲论佛学。
陈慥学佛未领会其真义,还没有学佛的妻子领悟得深。
谁能像濮阳公子吴德仁这般贤明?饮酒吃肉仍能自然悟得仙境。
他欣赏外物,但不贪恋外物和被外物所役,住在家中也能学得忘家之禅。
门前有十顷稻穗饱满的良田,清澈溪水环绕房屋,屋前屋后鲜花盛开连接天际。
在溪堂中醉卧酣睡,任凭他人呼唤也不醒;春风狂吹,落花像雪一样纷飞。
我曾游览兰溪,寻访清泉寺,早已备好布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上半年创作的。这时苏轼已离开黄州,在泗州等地旅途上,谋求回常州居住。他在黄州数年,尚未见过近在蕲州居住的吴德仁。这首诗向吴德仁致意,将来定然会握手相见,畅叙平生,故作此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冯克诚,田晓娜主编.精注详析·唐宋八大家诗文选(青少年版):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01:第72-73页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离开黄州后,寄给好友吴德仁的致意短诗。诗人以戏谑的笔调,分别描绘出吴德仁、陈季常与自己的形象,彰显三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全诗写得趣味盎然、文采精妙,读来音节和谐悦耳。叙事时挥洒自如,还在叙事中穿插景物描写,典故运用精准自然,通篇都洋溢着畅快的意兴。

  开篇四句讲述诗人自身近况,在自嘲中感慨美好年华已然逝去,再难追回。

  接下来四句以玩笑口吻写陈季常,提及他喜爱清谈与畏惧妻子的情况。苏东坡向来擅长诙谐幽默,从诗中也能略窥一二。他自嘲自己炼丹没有成效,好友陈慥研习禅理也未领悟真谛。谈到陈慥与妻子一同学禅的情景,既生动有趣,又流露出对老友宽厚亲切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是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以戏谑笔调,分别勾勒了吴德仁、陈季常和诗人自我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深厚友谊。全诗叙事挥酒自如,在叙事中插入景物描写,用典精切浑化,通篇兴会淋漓,写得机趣横生、风采华妙,在这充满机趣的嬉笑里面,深隐着诗人对人间如梦的体会,也蕴含着他在参禅学道中悟得的哲理。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7篇诗文 ► 4824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少年游·重阳过后

晏殊 晏殊〔宋代〕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石州慢·薄雨收寒

贺铸 贺铸〔宋代〕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平沙消尽龙荒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新愁 一作:清愁)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清平乐·金风细细

晏殊 晏殊〔宋代〕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