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王恽〔元代〕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社日时期祭祀活动结束后,烟雾四散,乌鸦都归巢了。我手持酒杯,看繁茂的庄稼。喜庆活动喧闹无比,大家笑哈哈。壤歌亭外风景优美如画,微风徐来,让人十分舒畅。我如同晋朝那些名士悠闲而不羡荣华,也不羡慕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注释
越调:宫调名。平湖乐:曲牌名。尧庙:在山西临汾境内汾水东八里。秋社:古代于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秋社在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
社坛:祭祀社神的祭坛。
多稼:丰收。
壤歌亭:出自《击壤歌》,意思为尧庙中建筑名。据皇甫谧《帝王世纪》,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后人因以“壤歌”为尧时清平的象征。壤,一种履
创作背景
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当是王恽出判平阳(今山西临汾)时所作。作者时官平阳路总管府判官,尧庙即在其辖境之内。
参考资料:完善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244
赏析
古代的秋社,是从中央到地方民间都十分重视的祭祀活动。整个活动分为两大仪式,一是祭献,向以社神为代表的后土神祇敬献供品;二是娱神,包括赛社、演剧、民间歌舞聚饮等。此篇所写,祭献仪式已经结束,祭坛上的香烟渐渐消淡,就连争食坛上祭品的乌鸦也飞回了树林。作品由此时入手,除了因为第二仪式——娱神活动是秋社的精华所在以外,还有他个人身份上的原因。原来像尧庙这种规格的秋社,祭献需由地方官员亲自主持参加,所谓“刺史县令初献,上佐县丞亚献,州博士县簿尉终献”(《宋史·礼志》)。略去祭献繁文缛节的描写,也就表示他已经结束了官员在仪式中的任务,可以静下心来,“把酒观多稼”,将自己融入百姓的喜庆之中。所以起
简析
这首曲用晋人故事来形容尧庙周围空气清爽宜人,通过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抒发了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也暗含着政简人和,无为而治的意味。全曲虽多处用到典故,但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别成一格,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功力。
王恽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三代著名谏臣。其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著有《秋涧先生全集》。散曲创作,今存小令41首。大德八年六月二十日,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512篇诗文 ► 68条名句
木兰花慢·西湖送春
梁曾〔元代〕
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人生能几欢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绕珠围。
彩云回首暗高台。烟树渺吟怀。拚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归。西楼半帘斜日,怪衔春、燕子却飞来。一枕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
中吕·朝天曲·挂冠
张养浩〔元代〕
挂冠,弃官,偷走下连运栈。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扬岸。满地白云,东风吹散,却遮了一半山,严子陵钓滩,韩元帅将坛,那一个无忧患。
朝天子·归隐
汪元亨〔元代〕
长歌咏楚词,细赓和杜诗,闲临写羲之字。乱云堆里结茅茨,无意居朝市。珠履三千,金钗十二,朝承恩暮赐死。采商山紫芝,理桐江钓丝,毕罢了功名事。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