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唐代〕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七里 一作:七城)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弯弯的月儿升起悬挂在凉州城头,皎洁的月光照亮整个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数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一首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年。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
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斗酒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注释
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凉州:一作“梁州”。
里:一作“城”。
胡
赏析
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馆,客舍。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此诗写作者赴北庭途经凉州在河西节度府作客,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同时写到了凉州的边境风格及民俗风情。全诗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其僚属如高适、严武等也与岑参是老熟人,所以当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岑参赴边时,就有很多老朋友前来迎送,常欢聚夜饮。
参考资料:完善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95-196
2、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0-611
简析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诗人赴北庭途经凉州在河西节度府作客,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其前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边境风格,及民俗风情;后六句则写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敦促互勉。全诗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展现出盛唐的时代气象。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413篇诗文 ► 502条名句
泊岳阳城下
杜甫〔唐代〕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唐代〕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漫与 一作:漫兴)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