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去学习,凭什么成功?”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如果视线昏暗就捆麻蒿点燃它用来照明自己。看书有领会的时候,便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重视。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要勤奋好学,虽然去世了可是精神仍在。而不好学的人,虽然还活着,只是生命活着罢了!。”
注释
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
任末的成功,告诉了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很关键的问题:一是学习态度,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学习;二是学习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随时记录。我们要好读书,读好书,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并不是靠短暂的记忆来见证的,而是要靠日月积累、刻苦努力得来的。
参考资料:完善
汉武帝与近臣宴会于未央殿,忽闻人语云:“老臣冒死自陈。”乃见屋梁上有一老翁,长八九寸,拄杖偻步,笃老之极。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忽然不见。东方朔曰:“其名为‘藻’,春巢幽林,冬潜深河。今造宫殿,斩伐其居,故来诉于帝。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俯指陛下脚者,足也。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上为之息宫寝之役。
居少时,帝亲幸河都,闻水底有弦歌之声,又有善芥。须臾,前梁上老翁及年少数人,绛衣素带,缨佩乘藻,凌波而出。帝问曰:“闻水底奏乐声,为君耶?”老翁曰:“老臣前昧死归诉,幸蒙陛下天地之施,即止息斧斤,得全其居宅,不胜嘉欢,故私相庆乐耳。”献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帝曰:“朕暗,无以识君。”“东方生知之耳。”“君可思以吴宝贻之。”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