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乱云在古老的山巅缭绕盘旋。此刻想起旧日游踪,最怕的便是秋光来得太迟。人生犹如眼前四处蔓延的断肠草一样漫无边际,无处着落。如今秋叶凋落,叹息秋天将尽,而我徒有一身抱负却不能够尽情施展,唯有在暗中嗟叹而已。是谁在暮色中独自凭栏远眺?那高台之上,霜风中飘来缥缈的歌声。西风啊,你若真有情意,怎忍心吹落我头上的旧帽?要知道,当年孟嘉在龙山落帽,尚有孙盛作赋相嘲,而我如今连登高的勇气都已消磨。
听闻西市茱萸飘香,东邻美酒初熟,正是重阳佳节的热闹景象。可我这浣花溪畔的老者,早已没了少年时挥金鞭、跨骏马、追吟赋的豪情。那些年少才子,正该在重阳日驰骋山林,让诗兴随着马蹄飞扬。想那
吴文英从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起往来于临安(今浙江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之间。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淳祐六年词人四十七岁,苏姬离去已有三年多。此系词人在淳祐六年重阳节时登高忆姬之作。
参考资料:完善
这是一首重阳节抒情词。
此词发端“乱云生古峤”点出重九登高之地,是词人于山下所见之景。尖峰直插云霄,乱云如游龙般在山间翻涌聚散。一个“生”字尤见匠心,既赋予静态山峦以云气蒸腾的动态美感,又暗合重阳登高时天高云淡的时令特征。按词章常规,此处本应顺势铺陈登临之事,然词人却笔锋陡转,以“旧游”二字将时空拉回往昔——彼时年少气盛,唯恐秋光迟至误了登高雅兴;而今回望,却惊觉时光如白驹过隙,知交零落如秋叶飘零,不禁令人肝肠寸断。枝头残叶在风中簌簌坠落,更添几分萧索意味。此二韵看似偏离登高主题,实则以虚笔铺垫,为下文蓄势。“谁临晚眺”以设问宕开新境,引出词人欲登高远眺的冲动。“吹高
《瑞鹤仙·丙午重九》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这首重阳节抒情词,借登高未成的经历,通过今昔对比、典故化用与情景交融,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知交零落的哀叹,以及年老体衰、思乡悲秋的复杂情怀。全词行文跌宕起伏,千回百转,吞吐反复,用典贴切,构思新颖。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