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杜甫〔唐代〕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
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
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
在江湖边生长的芦苇虽凋零较迟,但仍怕岁月白白度过。
注释
蒹葭:植物名,即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一般生长于沼泽、河沿、海滩等湿地。
摧折:摧残折断。
自守:保卫自己,坚守自我。
若何:怎么办。《新唐书》有“诏不许,若何?”
花戴雪:暗指花开。芦苇花为灰白之色,花开如同顶着白雪。
简析
《蒹葭》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生动描写了蒹葭在秋风中的情景,对其体弱易折,常受风雪、水波、夜露伤害的处境深表同情,表现了诗人忧世忧物的博大胸怀。最后点出蒹葭凋零较晚的特点,感慨岁月蹉跎,寄寓了深沉的身世之叹和贤人失志之感。全诗以《诗经》中的意境命题,兼有《楚辞》韵味,运笔精妙,状物生动,寄托深远。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之后,时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入冬以后便南下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在秦州的时候,杜甫见到被秋风摧折的蒹葭,俯仰之间,油然而起身世之叹,于是写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叶渠梁选编. 杜甫诗集典故探义 上[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275.
2、
朱宝清.杜甫《蒹葭》《苦竹》诗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4):105-107+123.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8篇诗文 ► 2734条名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裴回 一作: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