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郎君恰似途中扬起的飞尘,我却如河堤畔生长的垂柳。匆匆相见便要别离,往后要到何处寻觅你的踪迹。
相逢时我们因满心欢喜而面泛绯红,恰似迎向拂面而来的春风;如今却泪眼相对地分别,泪珠洒落宛若秋雨。熬过这悲伤离别的时刻,分别之后你是否还会将我记起。
注释
生查(zhā)子:词牌名。又名“相和柳”“梅溪渡”等。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双调,四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陌上尘:大路上的尘土。
堤边絮:河堤上的柳絮。
悠扬:飞扬,飘忽起伏。
酒面:因喝酒而泛红的脸庞。
参考资料:完善
这是一首闺阁词。全词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写成,不事雕琢,自然流转,一气呵成。
这首词共八句,其中六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首句“郎如陌上尘”与次句“妾似堤边絮”,并非各自以单一事物设喻,而是采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实则是说妾也如陌上飞尘,郎也似堤畔飘絮。飞尘与飘絮自在飘荡,没有固定轨迹;尘与尘相遇、絮与絮相逢,相聚本是偶然,离散后也难寻踪影。两人相遇相合的特点,借由尘与絮“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的状态得以呈现,喻义清晰,让词作的表现力随之增强,更能吸引读者。
在上阕里,第一、二句分别设喻,第三、四句则补充说明比喻的内涵;这四句词作为完整的比喻,构成了不可分割的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版本一
晓来江上荻花秋,做弄个离愁。半竿残日,两行珠泪,一叶扁舟。
须知此去应难遇,直待醉时休。如今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版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