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号角声声,音调凄哀,我收拾好行装,踏着残月的清光,骑马远行。那些逝去的年华如闪电般飞逝,又怎经受得住一次又一次的离别。
催马扬鞭,冲破漫天黄尘,在乱山之中徘徊寻找前路。蓦然想起去年今日,我正从十三陵归来。。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
角声:画角之声,画角一个是古代一种管乐器,古时军中多用它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因此在古诗词中,它也常作为边地孤寂空旷的意象。
襆(fú)被:用包袱捆上衣被。《晋书·魏舒传》:“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
这首词是词人在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十月时所作。当时,纳兰正值二十二岁,已被康熙皇帝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而这一年,妻子卢氏难产去世。彼时,纳兰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却对求之而不能长久的爱情流连向往,故作此词。
参考资料:完善
这首词的上片前二句写旅途的艰辛凄清,下片仍是前景后情,前二句写眼前之景,后二句忽以追忆去年今日之情景收束。全词跌宕婉曲,转折入深,这在小令中是极难得的。
“角声哀咽,濮被驮残月”,一个“角声”将边地的孤寂空旷展现出来。词人天复一天地在哀角声中、马背行囊上度过。“过去华年如电掣,禁得番番离别”两句慨叹年华尽在番番的别离中飞逝,他讴歌爱情的欢乐与温暖,但这些对他却是那样难得与可贵。时间本就留不住,内心敏感如纳兰,更容易觉得时光飞逝,更何况别离时多,相见时少。
下片开端又是一句白描。“一鞭冲破黄埃,乱山影里徘徊”,纳兰眼前之景,正是黄昏日暮、黄尘阵阵,山影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