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唐代〕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阴山之人,我曾听他们说过多次:西方热海的水,仿佛正在沸腾。
海上的各类飞鸟,都不敢展翅翱翔;水里的鲤鱼,反倒硕大肥美。
岸边的青草,常年青翠不见枯败;空中的雪花,还在远处便已融化消散。
沙石灼热如燃,连天边的层云都似被灼烧;浪涛沸腾翻滚,仿佛在烹煮亘古的明月。
地下的烈火,在暗处熊熊燃烧,为何偏偏只烘烤西方这一角?
热气浪涛弥漫西方的月窟与太白星,将那辽阔的边塞之地尽数笼罩。
在那山城城郭之上,我设酒为君送别,热海的岸边,夕阳正准备西沉。
君身处柏台,威严如同寒霜,连热海的炎热气浪,也因此顿时觉得淡薄了
赏析
岑参的边塞诗向来以西北荒漠的奇景与豪迈笔调见长,《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是其中翘楚。它突破了传统边塞诗聚焦边地苦寒、士卒劳苦的格局,将热海的壮丽奇景与送别之情相融,全无矫揉伤感,只剩澎湃热情,在边塞送别诗中独树一帜。
全诗十六句,以夸张手法写尽热海之奇。开篇“侧闻阴山胡儿语”起笔平实,既点明热海景象非亲见,又为后续铺垫;紧接“西头热海水如煮”,以滚烫开水作喻,虽夸张却直观勾勒出热海的灼人特质。而后笔锋一转,“海上众鸟不敢飞”已显热意,“中有鲤鱼长且肥”更添诧异——滚烫海水中竟有肥鱼存活,愈显热海之奇。
此般“侧闻”之后,诗人自然过渡到“亲眼所见”,聚焦
创作背景
这首送别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此诗或写于交河郡,或写于轮台县。
参考资料:完善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51-254
简析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是一首七言古诗,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篇独具特色的边塞诗。诗中巧妙地将写景与送别相结合,运用大胆而奇特的想象,以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出热海的奇异风光,并在极写“热”之后拈出一“寒”字,以上文所有对“热”的描绘有力烘托崔侍御为官清正严明。全诗热情澎湃、有声有色,用激情洋溢的语言盛赞崔侍御的高风亮节,毫无矫柔伤感之态。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414篇诗文 ► 502条名句
辛未七夕
李商隐〔唐代〕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