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漫步在虎丘山径上,满目苍翠。当我登上山的高处,更感到春寒料峭。渐渐地,天色转暗,雨丝渐浓,摧残着山花。我倚着栏杆,心中涌起愁绪。一夜过去,锦鸡啼鸣,雨云已无影无踪。我虽想如山花般在田野里自由成长,但终究抵挡不住命运的摧残,如同被风雨摧残的花朵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我无奈地流落人世,苟且度日。王昭君出塞有功于国,麒麟阁中也是图挂功臣之处,但如今这些有功之臣也是白骨化粪土,惟留下千古遗恨,所以还不如我如今自在地高卧山丘上,耳中还能隐约听到春社迎神队的箫鼓声飘过山岗去那样的逍遥快活。
每年我都如约而至,踏足虎丘山,游赏于繁花似锦的树林之中。然而,岁月无情,如今的重
本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吴文英在苏州担任仓台幕僚,其苏州词始见于此。据《吴越春秋》载:阖闾冢在阊门外虎丘,专渚、鱼肠(均为剑名)之剑在焉,千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日,葬三日而白虎踞其上,故曰虎丘。此词即吴文英任苏州仓台幕僚时游虎丘而作,借记游、绘景来抒发吊古伤今之情。词题为“重游虎丘”,估计距《木兰花慢·紫骝嘶冻草》“虎丘陪仓幕游”时间不久。
这首词上片写词人游虎丘山,抒发怀古情;下片引用虎丘剑池的传说,抒写一切皆空的出世之念。全词在用典与用字上既能吻合词的境界,也是吴文英自我的真实感受,在凭吊之中寓有家国兴亡之慨叹,富有形象性、概括性。
词一开篇就点明:在春寒料峭的季节,漫游在草木丛生的虎丘山上。“层丘翠莽”,写出山峦叠翠的景色。次句缺二字。“渐晚色催阴,风花弄雨,愁起阑干”一韵,写词人凭栏四望,暮色朦胧,风雨交加,落花无数。这一幕春景兴起词人满怀愁绪。从这句中可以体察到吴文英的词在描绘景物,抒写情思方面的妙处。吴文英对于物态体会细微,所以写起来皆生动活泼,似有灵性。如“晚色催阴”,一个“催”字用得灵动。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