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相聚又离别,这般匆忙从不是偶然。两年间,我已踏遍了楚地的山川。只愿痛快饮酒,来答谢眼前这大好风光;别让离别的歌调,从管弦乐器中奏响。
碧绿的荇藻像丝带般环绕岸边,荷叶如青钱般点缀湖面;东湖的春水一片澄澈碧绿,一直连到天边。明天我就要放棹向东归去,到了后天夜里,我思念你的时候,月光该会洒满整艘船吧。
注释
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
风月:指美好景色。
莫放:莫唱,莫奏。
管弦:泛指乐器。
萦(yíng):围绕。
绿带:水生带状绿色荇藻类植物。
点青钱:密密荷叶如青钱点缀水面。
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创作于同一时期,二者主旨相近,但此词更侧重于抒发离别之情与对频繁调任的不满。同时,由于采用小令体裁创作,其风格格外含蓄隽永,体式既规整又流畅优美。两年间,作者因频繁调任内心满是抑郁,险恶的官场风波,让他难以实现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如今又恰逢与友人分别,更让人心中难安。开篇借相聚离别生发感慨,直白中暗藏曲折,抒发了作者对频繁调任的不满与牢骚。
开头两句,借相聚与离别的场景生发感慨,直白里带着婉转,道出自己对频繁调任的不满与牢骚。从淳熙三年到五年这短短两年间,作者先后被调动四次,辗转于如今的江西、湖北等地,整日奔波劳碌,根本没来得及做出什么
此词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的春天。辛弃疾时年三十九岁。淳熙四年被召,淳熙五年春天的时候离开豫州,写了此词。辛弃疾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满腔怒火。
参考资料:完善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830篇诗文 ► 1695条名句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