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中女
于濆〔唐代〕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看那浅池中摇头摆尾的鱼儿,永远不会认识到海水的广阔渊深。
看那桑树下的采桑女,永远不会理解富贵人家的生活。
采桑女在窗下辛苦的织布,富家人家遍身罗绮,夜夜响起捣衣声。
采桑女天生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因为她贫苦,只能见到野蒿制成的簪子,见不到精致发簪。
有着西施之貌只能幽处野里,有着韩娥之音却湮没无闻。
从来没有见过珍贵的珠宝玉石,所以有一颗纯洁而质朴的心。
哪里知道受宠的赵飞燕,发髻上插满了黄金制成的装饰品。
注释
里中女:穷乡僻壤的女子。里,野里。
机杼:织布机。
赏析
于濆是晚唐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写过不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以及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罪行的诗篇,《里中女》就是其中的一首。
此诗是通过农家女和富家女的巨大差别为贫家女子鸣不平的。诗的前四句以池中鱼不知海水深来比喻穷乡僻壤的女子无从想象富贵人家的生活。诗的开头,富于民歌比兴色彩。诗以“池鱼”比“桑女”、“海水”比“华堂”,表明贫苦的桑下女不理解富贵人家的生活,自然而贴切。民歌往往重复咏唱。诗中“吾闻”、“不识”,重叠两次,音节流美,自然地表露出作者的同情之心。
接下来将采桑女的种种美好资质和她们的贫苦生活作对比。五、六句中“苦机杼”扣“桑下女”,
创作背景
于濆是晚唐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写过不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以及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罪行的诗篇,《里中女》就是其中的一首。他目睹农家女和富家女的巨大差别,深为贫家女子鸣不平,遂作此诗,对世道的不公抒发感慨,一是为农家女的命运惋惜,二是对自己虽有才能但由于出身不贵而得不到重用的现实表示不满。
参考资料:完善
1、
范凤驰·新选唐诗:西苑出版社,2004.12
简析
《里中女》是一首五言古诗,是一首揭露贫富悬殊的诗。此诗通过桑下女和富家女的对比,痛斥统治者生活的骄奢淫逸,表露出诗人对“里中女”的无限同情。开头四句采用民歌比兴的手法说贫苦的桑下女未见过富贵人家的生活,五、六句暗示富贵人家的罗绮乃是如桑下女这样的劳动者的血汗凝成,接下六句通过形象进行议论,极力赞美桑下女的聪慧、美丽和质朴。结尾二句照应“华堂”“富家”,与桑下女形成对比,再次流露出对统治者的不满。这首诗语言质朴鲜明,采用对比衬托、前后照应、形象议论等手法,使全诗显得形象生动,富有情韵。
于濆
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约876年前后)在世。咸通二年(86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于濆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47篇诗文 ► 35条名句
落花落
王勃〔唐代〕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拜新月
李端〔唐代〕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便即 一作:即便)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裙带 一作:罗带)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