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何武(字君公)所到之处,并没有显赫的名声,但当他离开后,人们就会怀念他,这就是人们说所的“遗爱”。真正的君子是遵循事理而行事,当事理穷尽时就停止;顺应事物的变化而行动,当事物离去后又恢复到原状,这样的行事方式怎会有显赫的名声呢!
东海的徐君献,以朝散郎的身份在黄州当政,他从不轻易发怒,但百姓却不敢违法乱纪;他并不常去苛察官吏,但官吏们却不敢欺骗他;他整日悠闲无事,只是吟诗长啸罢了。每年春季,他都会与眉山的苏子瞻(苏轼)一同游览安国寺,在竹林间的亭子里饮酒,采摘亭下的茶叶,烹煮后共饮。 徐君献离任,安国寺的僧人继连想给凉亭起个名字。苏子为它取名“遗爱”.
《遗爱亭记》开篇设问,引出文眼。“武”是脚步、足迹的意思。这段文字有人解释为竹间亭很平凡,游而去之,思而得名为“遗爱”。也有人解释为有才华的人无论到何处,虽然没有显赫的名声,但他离去之后老百姓都会怀念他,这就是所谓的“留下仁爱”。
徐君猷是个不折腾、不扰民的好官。他遵循事理而行动,事理穷尽行动就终止,应对客观事物而作为,事情完毕就回到常态。就是这样一个奉行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执政理念的黄州知府,从不迁怒百姓,而百姓也不会违背他的意愿;从不苛责官吏,而官吏也没有欺瞒他,终日无事,就喜欢吟诗作赋而已。寥寥数语,一个深得百姓拥戴的地方官员为官一方的吏治作风跃然纸上。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2篇诗文 ► 4823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