辕马说
方苞〔清代〕
余行塞上,乘任载之车,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
古之车,独辀加衡而服两马。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轭,背承乎韅,靳前而靽后。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鞭策以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颠,折筋绝骨,无所避之。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
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乎?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驽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泞旋淖陷,常自顿于辕中,而众马皆为所掣。呜呼!将车者其慎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行走在边塞上,乘坐负重的马车,见到负辕的马而产生诸多感慨。
过去的老式马车,只有一根车辕而两边各驾一匹马,现在的马车由一匹马夹在两根车辕当中,头上和脖胫套上缰绳,背部系上皮带,胸和臀部也被勒紧。当它爬坡时,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才能拉动车轮前进,当它下坡的时候,又要收紧大腿紧攒四蹄才能抵住车辕不致倒伏。赶车的人用鞭子抽打使它前进,用棍棒枝条的暴虐来催促它从深陷中拽起车来。如果车在险恶陡峻的地方翻倒了,筋断骨折是根本无可避免的,其余在前面引路和在旁边副驾的马绝不会是这样。它渴了到溪边饮水,卸驾之后到槽枥去吃草料,则常常在众马之后。
唉!辕马的
创作背景
《望溪先生年谱》附录《文目编年》系本文于“年四十至五十”之间。此说不甚确切。先生于四十六岁前无“行塞上”的机会。《南山集》案判决出狱后,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入直南书房。从此时起,每年夏天都要陪同康熙皇帝到热河“避暑山庄”一次。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谱》还有“扈跸热河”的记载。文中“余行塞上”之语,盖指此。这篇文章当写于这阶段。从内容上看,应该是作者为讽喻朝廷谨慎用人而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清)方苞著;王沛霖,王朝晖编;徐柏容,郑法清主编·古代散文丛书 方苞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05月
2、
杨荣祥译注·方苞姚鼐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
简析
《辕马说》是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以辕马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考察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担当“辕马”的任者,应该“德与力”兼备,需择德才兼备者充任,而不要让“驽蹇者”、“狡愤者”滥充其间,败坏政事。全文语言质朴简明,切实而有深意,既深沉而又惊警,具有震聋发聩的力量,表现出方苞散文雅洁淳厚的特点。
赏析
韩愈的杂文《马说》,曾以其名句“世有伯乐,然后有于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传诵于世。这篇散文立意与艺术形式,都显示出脱胎于《马说》的痕迹。
方苞虽然生长于清初,但对明季朝政的腐败与黑暗,有着相当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书卢象晋传后》、《书孙文正传后》、《书潘允慎家传后》等文章中,作者一再论及鄙污小人与庸碌之徒把持朝廷,“嫉贤庇党,以覆邦家”的历史教训。入仕清廷之后,又因为入直南书房,常生活于清政权的最上层,更亲眼目睹了朝政之中的种种弊端,大臣之中,或燕燕居息,或劬劳王事,庸贤杂陈,劳逸不匀。贤者为国负重,待遇却往往不高,且容易获罪;而庸劣之辈却又常常窃据要职,结果常
方苞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桐城“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nài]、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25篇诗文 ► 188条名句
忆菊
曹雪芹〔清代〕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
徐灿〔清代〕
雨窗闲话,叹浮生何必,是今非昨。几遍青山酬对好,依旧黛眉当阁。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不似前秋恶。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
拟泛烟中片叶,但两湖佳处,任风吹泊。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索。头上催诗,枕边滴梦,谩惜瑶卮落。相看不厌,两高天际孤削。
重修岳阳楼记·节选
张德容〔清代〕
光绪己卯,楼基坼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亦加坚筑,以固吾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