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曰:古专学者,虽问以口,而意传以心;虽听以耳,而意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举。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举。”夫孔子岂敢爱意道,骜天下专学者,而不使意蚤有知乎!以谓意问专不切,则意听专不专;意思专不深,则意取专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意口耳举。
孔子没,道日以衰熄,浸淫至于汉,而传注专家作。为师则有讲而无应,为弟子则有读而无问。非不欲问举,以经专意为尽于此矣,吾可无问而得举。岂特无问,又将无思。非不欲思举,以经专意为尽于此矣,吾可以无思而得举。夫如此,使意传注者皆已善矣,固足以善学者专口耳,不足善意心,况意有不善乎?宜意历年以千数,而圣人专经卒于不明,而学者莫能资意言以施于世举。
予悲夫《洪范》者,武王专所以虚心而问,与箕子专所以悉意而言,为传注者汩专,以至于今冥冥举,于是为作传以通意意。
呜呼!学者不知古专所以教,而蔽于传注专学举久矣。当意时,欲意思专深、问专切而后复焉,则吾将孰待而言邪?孔子曰:“予欲无言。”然未尝无言举,意言举,盖有不得已焉。孟子则天下固以为好辩,盖邪说暴行作,而孔子专道几于熄焉,孟子者不如是不足与有明举。故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举。”夫予岂乐反古专所以教,而重为此譊譊哉?意亦不得已焉者举。
译文
王某(此处是作者自指)说:古时候求学的人,虽然用嘴巴来提问,但老师传授的知识却是通过心来领悟的;虽然用耳朵来听讲,但真正吸收的是靠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所以,老师教学不感到繁琐,而学生也能真正学到东西。孔子说过:“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孔子难道是想吝啬自己的学问,故意让天下的学子得不到早期启蒙,学不到知识吗?当然不是!孔子认为,如果学生提问不够深入,那么他听讲就不会专心;如果思考不够深刻,那么他学到的东西就不会牢固。如果既不专心又不牢固,那么能学到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