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 汪元量〔宋代〕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愁绪浓烈时自斟自饮,挑亮灯火端详宝剑,不觉间泪痕已浸得深沉。
黄金台畔仍愧知己难觅,碧玉歌声再好,也只能空自感叹妙音无人赏。
秋风中万叶飘摇,孤馆里难成好梦;夜雨中一盏昏灯,勾惹起满心思乡心绪。
昨夜庭院前的梧桐叶低声絮语,萧萧寒气悄然透入我单薄的衣襟。

注释
黄金台:据《上谷郡图经》,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隗:鲍本《水云集》作“愧”。
碧玉:碧玉,汝南王妾名。”
湘:鲍本《水云集》作“将”。
劲气:寒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最深沉的悲哀往往无声,汪元量这首诗便将这份“欲说还休”的浓愁推向极致,与辛弃疾《丑奴儿》中“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笔法异曲同工,却以独特的动作描摹与情感内核,彰显出亡国后的沉恸。诗歌开篇以“愁到浓时”总挈全篇,随后不直接言愁,而是通过“自斟酒”“挑孤灯”“端详宝剑”“泪痕浸深”一系列动作铺陈,让愁绪在无声的举止中自然流露。辛词以口语化的“欲说还休”传递愁绪,汪诗则以具象化的动作展现心境,各有妙处。尤其第二句化用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成句,自然勾勒出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而新增的“泪痕深”三字,更道尽身为宋室宫廷乐师,在亡国后的悲凉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汪元量在宋末供奉内廷,即以琴艺事谢太后与王昭仪。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一同被虏入燕,历十余载,后汪元量乞为道士南归。被押北上和监居大都期间,汪、王二人“琴书相与无虚日”(王清惠《送水云归吴诗序》),多有诗歌唱和,此诗便是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完善

1、 赵山林,潘裕民注评·宋诗三百首:黄山书社,2001

简析

  《秋日酬王昭仪》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以无声之场景写愁绪;颔联陈述诗人同王昭仪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颈联先写秋风中颤抖的“万叶”,衬托别梦不成,再用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自然,表达对宋室的追念;尾联由抒情转入写景,用梧桐雨、劲气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全诗共多撷前人语词入诗,却能一如己出,凄切悲凉不稍减,含蕴丰富,有历史纵深感。

汪元量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581篇诗文 ► 82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轼 苏轼〔宋代〕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刘过〔宋代〕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范成大 范成大〔宋代〕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惟 一作:唯)
© 2025 古文岛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