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把万物视同草、狗一样;圣人无所仁爱,把百姓视同草、狗一样。天地之间,不就像冶炼用的槖籥么?中间空虚,风从中出,源源不断,似用之不竭,愈动风愈出。博学多知者明辨圣人仁爱之意,然而仁爱不合于天地之道,执之以行,必然会至于困窘,不能持续,不如持守虚静,像槖籥一样运转不息。
注释
仁:仁爱,爱护。
刍狗:草和狗。
橐籥:古代的风箱,多用于冶炼时为炉火鼓风助燃。
屈:枯竭,穷尽。
数:屡次,多。
穷:困厄,困窘。
守中:即守冲,持守虚静的意思。
老子主张圣王应该效法“不仁”的天地,对百姓也要做到“不仁”。所谓“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种,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一命题集中地体现了老子“不干涉”的治国理念。老子认为,对于百姓,既不要去伤害他们,也不要去爱护他们,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发展生产,调节生计。本章还说明了“守中”原则,为人做事要讲究度,要不偏不倚,这就是老子说的“守中”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