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意
元好问〔金朝〕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积雪映照的屋子里,旅居在外的客人面对青灯孤枕难以入眠,归家的路途清楚明了地展现在眼前。
在家乡山里居住的儿女们应该也是急切地盼望着我,互相谈论着:十月上旬能到家吗?
注释
客意:旅居中的心情。
灯青:油灯发出青荧的光,形容火焰很小。
枕孤:孤孤单单地睡在客店里。
了(liǎo)了(liǎo):很清楚的样子。
山间:诗人在山中的家。
应:想来会,表揣测的口气。
初旬:即上旬,一个月的前十天。
得到无:能到家吗?这是摹拟儿女盼望自己的话。
创作背景
蒙古定宗海迷失后二年(公元1250年)秋,诗人到河北顺天(今河北保定)张柔家里做客,初冬还乡时,在途中写下了这首小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44-245页
赏析
这是一首旅途思家的古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家途中遇雪、独居旅店时的情形,表达了想念家人、盼望回家的迫切心情。全诗质朴无华,情感真挚。
该诗第一句是环境描写。“雪屋”“灯青”“枕孤”,从纸面上就透出了寒冷凄清,渲染了诗人的心境。“雪屋”一词显得很重,可以想见雪大、雪厚,以至道路阻隔,为后面三句作了铺垫。越是路途阻隔,诗人想念家人、盼望回家的心情越是急切,以至于幻化出一幅幅清晰生动、视觉可见的场面。
“ 了了”二字,写出了诗人的目光似乎真的透过了沉沉夜幕、纷纷大雪,清楚地看见了归家的道路和家中儿女盼望父亲的脸庞。最后一句“十月初旬得到无”,通过儿女
简析
《客意》是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写诗人归家途中遇雪、独居旅店时的情形。全诗质朴无华,情感真挚,诗中并没有直接抒发自己如何思家,而是从旅居的孤寂、归路的浮想、对儿女想念自己的揣测中,侧面把诗人热恋家园、急切思归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925篇诗文 ► 479条名句
涌金亭示同游诸君
元好问〔金朝〕
太行元气老不死,上与左界分山河。
有如巨鳌昂头西入海,突兀已过余坡陀。
我从汾晋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
济源盘谷非不佳,烟景独觉苏门多。
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万古留山阿。
觱拂泺水源,奫沦晋溪波。
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鼋。
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
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
我来适与风雨会,世界三日漫兜罗。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长哦!
今朝一洗众峰出,千鬟万髻高峨峨。
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
山阳十月未摇落,翠蕤云旓相荡摩。
云烟故为出浓淡,鱼鸟似欲留婆娑。
石间仙人迹,石烂迹不磨。
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杀孙公和。
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
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
元子乐矣君其歌!